义乌题材连续剧《鸡毛飞上天》正在热播中,片子里的故事有些从父辈口中听过,有些却是亲身经历,跟着电视剧就展开了回忆。
1988年 那年我出生,当时的义乌,放开个体户经商已有4年,听父辈讲农村虽然不用饿肚子了,但条件依然艰苦,过年还是小孩子们翘首以盼品尝大餐的幸福时光,务农仍旧是农村生活的主旋律,不过人心已经活了,大大小小的村子里总有那么几户走南闯北捣腾小商品的小商小贩,一部分人已经富了起来。是年,家里在老中国小商品城(后来的针织市场,现在也成为停车场)的摊位生意正红火,陈江河挣到了第一桶金,踌躇满志。
1992年 篁园市场竣工运营,时年我4岁,家里的摊位搬迁至篁园市场,一则为了摆摊,二是为了上幼儿园方便,全家从农村搬到城里,租在厚河街一带。还记得厚河街旁一条臭水,垃圾遍地,后来市政府将其填埋做了绿化带,当时算是重大的民生实事,如今那边即将有机更新,想来环境问题会得到彻底改善。篁园市场建成后,义乌市场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名声也开始打响,开通了公交1号线,路上有了出租车,全市第一高楼“红楼宾馆”,第一次看见带电梯的房子。市里老板多了起来,陈江河那时候应该正在做厂长,蓄积力量,待时而起。
1995年 宾王市场开业,城市开始向外拓展(当时那一带全是黄土坡,很偏僻)。摊位又搬迁至宾王市场,同时在那买了房子,生活开始安定下来。那时我7岁,跟随父辈凑市场开业的“兴头”,回忆中整个市场3层密密麻麻全挤满了人,中午抢不到一个盒饭充饥,人群里弥漫的兴奋和期待,现今回想,记忆犹新。这期间,义博会开办,以现在的标准看展会的条件相当简陋,基本属于大型交流会,但参展的客商人流如织、摩肩接踵,我第一次看见分层的鸡尾酒。城里人的“坐骑”升级换代,先富起来的开上了小汽车,有点钱的开起了本田王,陈江河已经做批发生意,坐骑应该也换成桑塔纳了。
2002年 国际商贸城竣工,义乌人喜欢叫福田市场,福田一带原来贫困偏僻的农村因为这个市场一夜之间变富裕,家里的摊位也搬到了国际商贸城。那时我在城南中学读书,学校里有了外国同学和外教,路上店面的韩语招牌开始出现,义乌有了国际化城市的感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称号已经如雷贯耳,仿佛一下子小县城走上了世界舞台。陈江河迅速扩大公司规模,目光开始转向外贸,自新世界的大风,马上就要来了。
时光过去近30年,义乌市场也过了三十而立的关口,当初谁又能料到这青萍之末的风,微澜之间的浪如今响彻全球,刮遍世界,鸡毛也成了锦雉凤尾?!陈江河们虽然老了,但他们的后辈已经成长起来,义乌的市场仍在发展,还在不断升级,可以骄傲的说不但是“池上于今有凤毛”,更是“雏凤清于老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