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江畔风景如画。
生态是一个城市幸福指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2003年起,我市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来抓,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开展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建立了全社会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7月,义乌成功创建并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市”。
为继续深化巩固生态创建成果,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认真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节能减排、美丽乡村、绿色创建等系列行动,实现了城乡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群众环境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杨村溪水质改善明显,假山、溪水相映成趣。
改善生态环境 迎来碧水蓝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广泛共识。为了让商城迎来碧水蓝天,我市狠抓“五水共治”、“五气共治”等工作,全力改善生态环境。
站在西城路上往杨村溪看,两岸绿树成荫,清水涓流不息,曾经有名的“黑臭河”如今换上了“绿衣裳”。去年的杨村溪还是劣Ⅴ类水质,今年已好转至IV类水质。
这样的水质改善,不仅仅在杨村溪。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年内全市域全水域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的工作目标,以“河长制”为抓手,大力推行剿灭劣Ⅴ类水专项行动。市“五水共治”办组织环保、水务、农林等部门及各镇街,对全市河流、小溪、山塘、门口塘、小沟、小渠等开展了多轮地毯式排查,完成全市5000多个小微水体水质取样监测,共排查出490个劣Ⅴ类小微水体。
对此,我市建立小微水体的“五张清单”,制作全市及各镇街剿灭劣Ⅴ类水作战图,对排查出来的每一个劣Ⅴ类水体,都在图中标明,明确“河长”、整治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照作战图和“五张清单”,全力开展挂图整治。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双九治理”是剿灭劣Ⅴ类水的基础,只有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才能真正治理到位、不反弹。今年我市要进一步加快对尚未完成整治的农村生活污水、工业企业雨污合流、城镇雨污合流、行业污染、初期雨水等源头的治理速度;对已经完成整治的“六小”服务业等源头开展“回头看”;加快建立“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今年5个月来,全市7个省市控断面和3个出境断面全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24条主要“河长制”河道中,Ⅰ-Ⅲ类河道达到8条。相比2015年同期,Ⅲ类以上省市控断面从14.3%上升到100%,Ⅲ类以上“河长制”河道从12.5%上升到33.3%。
除了水环境的不断改善,天空也变得越来越蓝。据统计,2016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4天,比2013年增加81天,空气优良率(AQI)80.3%,比2013年上升21.9%;PM2.5平均浓度43ug/m3,比2013年下降23ug/m3,下降幅度34.8%。今年1-5月份,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26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0天,空气优良率(AQI)83.4%,比2013年同期上升30.4%;PM2.5平均浓度为44ug/m3,比2013年同期下降29ug/m3,下降幅度39.7%,改善下降幅度在金华市10个县市区排第二位。
这些数据是我市全面开展“五气共治”行动的成果。我市划定高污染染料禁燃区,截至目前累计淘汰改造燃煤锅炉1833台;淘汰黄标车22007辆,增加新能源汽车672辆;落实标准化工地创建责任,深入推进“七个100%”工地控尘措施,培育省级标准化创建工地25个,创建金华市级绿色工地6个,市级绿色工地创建率超10%;整治施工扬尘污染、渣土车不文明运输等问题,发放整改通知书210份、停工通知书45份,查处企业27家;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全天候洒水,部分道路实现三天一冲洗常态化。同时,我市进一步强化农业与服务业废气防治。合力严控垃圾秸秆焚烧,通过道路巡查、张贴横幅、推送信息等方式加大禁烧工作力度,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35%;控制农业氨污染,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4万亩,推广应用配方肥3020吨,推广商品有机肥14030吨;78家榨糖灶企业完成烟尘治理设施改造;137家汽车维修行完成喷漆废气整治。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首先就是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充分说明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生态经济刻不容缓。对此,我市按照《义乌市环境功能区划》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从源头优化产业布局,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要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既要淘汰落后产能,也要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去年,我市淘汰印染行业13950万米、化工行业35吨、织造行业15590吨、造纸行业16000吨,完成第一批29家企业用能总量指标公示和确权;1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2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绿色企业;全市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方面,我市新建天然气管道36.3公里,新建CNG加气站1座,新增充电桩135个,完成佛堂镇、廿三里街道工业功能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并实现供气;完成8大类29项357家企业的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统计报送工作;强化烟气污染控制,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和60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及清洁排放改造等任务。
“退散进集”,是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其中,“集”作为“低小散”整治中的重要环节,如今正在发挥作用。对此,我市制定《义乌市工业污染防治专项治理方案(2016-2020)》。按照涉水、涉气“低小散乱”企业污染治理要求,建设2个“低小散乱”集聚企业示范点,对120家饰品抛光、丝网印刷企业进行了整治提升;完成模具行业集聚化管理415家。同时,对群众意见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展专项执法,共检查企业7653家,立案处罚137家,取缔关闭1087家。
在整治“低小散”的同时,我市积极实施绿色经济行动。义乌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编制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获得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补助资金80万;推进辖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中央预算内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园区评比,中欧智造园获批省首批低碳试点园区。
我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低碳绿色发展之路上大步前进。据悉,201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外贸出口突破2000亿元,小商品市场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0:34.4:63.6,结构更趋优化;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排名第七,12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20项进入全省前三;我市签约引进义利动力总成等重大项目,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9家增至60家;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全市电商注册账户超25万家,快递业务量约占全国1/30,内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全国第二;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超过32万户,总量稳居全国县级区域第一。
构建生态人居环境 有“颜值”更有“气质”
为何要构筑生态城市?就是要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宜居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高度评价,也是全民共建生态成果的集中体现。
为竭力打造生态人居环境,我市不断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十二五”期间,我市共拆除违法建筑1035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旧厂房、城中村1306万平方米,并开展城市设计大会战、老城区更新改造和农村新社区高层集聚等重点项目;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初具规模,建成世贸中心、万达广场、绿城玫瑰园等知名商业综合体和高品质住宅区;加快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国贸大道一期建成通车,完成环城路立交改造,义武、义兰、37省道复线等跨县公路主体完工;实施义乌江串珠工程,建成国际雕塑公园、江滨绿廊湿地公园等人文景观;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提升村庄“颜值”。
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最接地气,极具“义乌特色”。作为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发源地,十余年来,我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各村特色,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并通过美丽乡村产业发展,在提升村庄“颜值”的基础上,增加了村庄的内在“气质”,使村民真正共享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大陈江边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是前提,产业美是关键。
为了全面提升农村综合环境,去年,我市通过“双十”评选机制,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十佳村”、“十差村”评选活动,每月对全市农村环境进行集中评选。全年下来,共评出“十佳村”97个、“十差村”110个,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的美化提升;以镇村“河长制”为抓手,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治提升和运行维护工作,全面开展农村门口塘整治和房前屋后沟渠清淤工作,2016年完成门口塘清淤整治415口、淤泥方量38.5万立方米,完成工作任务量的259%;建立畜禽养殖行业准入退出机制,启动实施美丽生态养殖场创建,2016年全市105家养殖场缩减至13家,并已全部完成美丽生态养殖场创建任务;积极实施评选考核荣辱榜制度、“积分兑换制”、“星级文明户”评选制度等垃圾分类工作机制。截至目前,除36个正在拆旧房或建新房的全拆全建旧改村外,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95%,全市共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合格村679个、垃圾分类示范村79个,今年全市计划创建垃圾分类示范村214个。
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我市紧紧围绕“中国众创乡村”的主题定位和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的工作目标,制定出台《义乌市星级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方案》、《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相关文件,并重新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美丽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实地调研考核,收集整理各镇街星级村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编制完成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计划作战图,明确了今年全市一星级美丽乡村的创建任务为260个、三星级美丽乡村的创建任务为40个,市农林局也已按规定预拨部分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各镇街、村建设启动。
美丽乡村建设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是“涂脂抹粉”一白遮百丑。为此,我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途径,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生态经济“造血”功能,推动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共创共享的美丽经济,使之成为拓宽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成功培育城西何斯路薰衣草园、大陈马畈农业奇幻乐园、义亭窑文化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打响农旅品牌。据统计,过去一年全市农家乐经营户共接待游客328.4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542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0%。
我市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把闲置的土地流转出来,为农业农村招商提供基础,致力于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目前我市已招引了如正大中央厨房、森山健康小镇、蓝城桃李春风小镇等农业大项目落地。同时,我市明确了10条精品线路的起、终点及沿线村庄、道路走向,由各镇街与八大集团共同挖掘本地特色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土地资源,招引如美溪艺术村、吴秀波影视基地、开元房车、蓝城小镇等大项目,结合在精品线路中打造契合我市众创乡村主题的明珠亮点,带动周边农业农村发展,将十条精品线路打造成我市名副其实的示范标杆项目。
在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中,我市已经把农村变成了景区,把民居变成了民宿,把田园变成了乐园,让乡村旅游产业在阡陌间崛起,让百姓在发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