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E网观察 正文

听总书记一句话 五年磨砺一精品

发布时间: 2017-06-09 10:19:01 来源: 义网一家 作者: 胡友大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7日-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收获了一生的感动,也收获一部义乌远古孝德长篇小说——《孝德感乌》,这部小说今年年初已完成初稿,今年5月初被列为义乌市文化精品,下半年有望出版。

  2013年1月,当我在报上看到习总书记这句话时,眼睛顿时一亮,民族的“根”和“魂”在自己身边可用什么具体的东西来表现呢?文学作品!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我出生在义乌孝子故里苏溪镇,从小是听浙中大孝子——颜乌的故事长大的。那悲壮的孝义故事犹如一道烙在胸口的印痕,深深影响着我的孝义情怀!于是,我就有了创作《孝德感乌》的冲动。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曾多次强调,要立民族的‘根’和‘魂’,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能够湿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说起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充满曲折艰辛。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福建周宁的网友胡剑林,他鼓励说这个想法很好,建议我将颜乌孝子的故事记录下来,这是留给子孙万代的文化瑰宝。当晚,我辗转反侧,心里像被一块巨石压着,脑海里不时浮现颜乌形象,感觉那就是自己的化身。

  义乌不仅是一座名扬全球的商城,更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孝城。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义乌有着取之不尽的文学源泉,一抔浓郁的乡土养育了我,加之自己妻子又是颜氏后代,我早把颜乌当成自家人。为颜氏祖先竖碑立传,是分内之事、责任所在。

  我正按习总书记“精品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标准进行认真创作。每天清晨,便一头扎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收集资料,到最终成稿,前后花了五年时间。颜乌这个人物是流传于义乌民间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虽历经2200多年风雨春秋,但真正留下的文字记载很少。由于自己未上过大学,才疏学浅,不善长讲故事,只能在刻画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运用恰当的描写使故事更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力求使作品尽善尽美,让孝义美德彰显阳刚之气。

  在创作过程中,情节中断最令我寝食难安。但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思绪如潮,靠的除了勤奋和努力外,更主要的还是能与颜乌这个孝义人物心心相印。因为颜乌的身世与自己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在创作期间,包括父母、二姐在内有多位最亲的人相继因病离世,因此对病痛折磨特别感同身受,刻骨铭心。尽管文笔嫩稚,但每字每句均是泪痕凝成;虽不是字字珠玑,但力求将作品写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风骨。

  通过对颜乌形象的塑造,将那种善待严父、优待慈母、翘待妻儿、宠待乌鸦、厚待樵夫那种“至孝格天,风骨裂石”的颜乌精神展现出来,也算是做了件上对得起颜氏祖先,下对得起义乌子孙的善事,期望她能为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献上一份文学厚礼!

  我曾无数次思考一个问题:颜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描写他的身世之迷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觉得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子女不瞻养年迈父母、虐待甚至遗弃老年人现象比比皆是。儿女很近,幸福很远,致使许多老年人晚年生活并不如意。人无孝义,便无未来,我觉得现实社会每个家庭都越来越离不开孝义,于是,我将百善集颜乌于一身,创作了这部孝德小说,可以说意义深远且重大。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的‘根’和‘魂’,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其目的就是要使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我希望《孝德感乌》这部经典孝义的全景展示,这个完美孝子的传奇故事能够感染,教育、启迪一大片读者,感谢总书记的话为我顶起了一片“孝义之天”!

编辑: 何冬圆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