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阿酷,不是裤子的‘裤’哦!”记者第一次见到阿酷时,他刚从浙江义乌商贸区例行检查回来,治安巡检的红袖章还未来得及摘下。
当天,阿酷配合稠城派出所的协管队员们在市区一带对境外人员进行例行检查。这样的活动,他已坚持了2年。
外调委座谈会。外调委提供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每年前来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就有近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外商常驻义乌。外商在推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小压力。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城市,义乌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外商服务与交流模式,外籍人员在此“留人又留心”,义乌也真正成为了兼容并蓄的小型“联合国”,并给各地留下了一道道可以借鉴的“车辙”。
设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成外商贴心“娘家”
走进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大厅,不同肤色的外国客商正忙着与服务中心涉外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交谈。
来自叙利亚的外商哈佳,正在咨询办理新公司的注册事宜。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他马上弄明白了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流程。“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这里的服务真的OK!”
成立于2012年1月6日的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主要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政务、商务、生活咨询和服务。
义乌外调委协助派出所开展治安巡查。外调委提供
目前,该中心设置各类政府办事窗口59个,进驻14个部门145项涉外服务事项,其中许可类事项51项,基本实现了义乌市政府管理权限内涉外审批服务项目的集中。
据义乌出入境管理局局局长吴希平介绍,外国人在义乌基本都是经商或创业,对他们来说,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就像“娘家”,有问题就找中心。
不仅如此,义乌还推出了外籍商友卡,可用于支付公共服务消费,在基本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待遇,目前办理数超过1万张,基本覆盖常驻外商人群。
来自塞内加尔的商人苏拉点赞道,“这张卡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义乌这座城市的包容。有了这张卡,感觉自己就是义乌人。”
另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起,义乌还每年推出提升城市国际化“十项举措”,从外国人签证、子女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入手,切实便利其在义生活、创业,营造良好国际营商环境。
义乌外调委协助派出所开展治安巡查。外调委提供
创“以外调外”新模式洋调解员乐当“老娘舅”
“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出发!”5月的一晚,阿酷准时来到义乌市稠城派出所报到。
在霓虹灯闪烁的商贸区,阿酷和一名协警拦下了一名白人小伙,“您好,麻烦出示下您的护照,或者外籍商友卡”,阿酷的业务很娴熟,因为他也是义乌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协管员。
2013年,义乌市司法局设立了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外调委),大胆尝试“以外调外”新模式,聘请外籍调解员参与涉外纠纷调解,该项目在国内也是首创。
调解现场。外调委提供
“在义乌,因商品买卖中合同订立、语言沟通、产品质量等问题产生的涉外纠纷时常会出现。”义乌外调委主任陈津颜告诉记者,过去,外商遇到矛盾就是找个翻译从中调解;但由于语言障碍,这种旧方法往往使“老纠纷未化,新矛盾又添”。
埃及商人穆汗奈德就刚经历了一场与义乌市场鞋类经营户之间的纠纷——双方在一批鞋子的订金、验货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不过,比起请律师,穆汗奈德更愿意向义乌外调委求助。
在调解员苏拉的帮助下,穆汗奈德与经营户的调解在相对友好的氛围下进行,最终双方都做出了让步。
“我们在调解中会尽量用幽默的语言来缓和双方的对立情绪。”苏拉说,这使得调解的成功率非常高,很多纠纷双方之后依然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
“公正处理、快速达成妥协,节省了时间和金钱。”穆汗奈德笑着说:“对结果很满意”。
“小商品大世界,微调解促和谐。”陈津颜以此来解释外调委的作用所在。在他看来,外籍调解员能更好地换位思考,从人性、法律、情理等方面提供涉外调解建议,由此可更好打开僵局。“事实也证明,这种模式能让外国人在义乌更有亲切感和安全感。”
截至5月19日,外籍调解员共调解涉外纠纷348起,涉案金额5356.81万元,为中外客商挽回经济损失2856.11万元。
老外不见外“新义乌人”留人又留心
走在义乌街头,随处可看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面孔。其中,被誉为“联合国社区”的义乌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异国风情味分外浓厚……
这个社区3000余名居民中,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1158个外国人。从2003年成立以来,鸡鸣山社区就不断在探索“外籍人员融入社区”新途径。
让老外不“见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增进义乌市民与他们的文化互融。
因此,每到社区文化节、文化周活动,老外活跃的身影必少不了;春节等传统节日,他们和居民一起做水饺、包粽子;在“外国人大讲堂”上,上台讲解外国文化习俗……欢声笑语中,老外感受着并融入中国文化,缩小了中西文化差异。
“是义乌这片热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已深深爱上义乌。所以,我把哥哥、外甥都带到这里,希望与义乌人一起,为城市建设尽自己的力。”住在鸡鸣山社区的巴基斯坦商人哈米动情地说。
鸡鸣山社区是外籍人员融入义乌的典型样本之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把义乌当成故乡,他们积极加入义乌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帮助外商化解经济纠纷;他们加入公益组织,在义乌当起交通劝导员、担任社区志愿者、加入环保行动……
“正是外商的大量涌入,在义乌批量采购,才促进了市场的持续繁荣。”吴希平说,2016年义乌实现出口2201.6亿元,在国内所占的份额由2015年的1.49%升至1.59%,对此外籍人员“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