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大拿着刚设计完成的书本封面初稿,高兴地说,《孝德感乌》目前全文已经修改完成。
7月1日,义乌市委书记盛秋平在参加廉政婺剧《徐文清公》剧本修改座谈会上说:“义乌文化底蕴丰厚、文化遗产众多,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一脉相承的古越文化、孝义文化、浙东学派等,推陈出新,打造义乌文化软实力,为小商品的设计、研发提供支撑。要把县志记载的历史,百姓口中的故事、地下沉积的文物,转变成立体的建筑、凝固的音乐和大地的画卷,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番话让义乌农民作家胡友大倍感振奋———因为他此前创作完成的有关义乌大孝子颜乌的长篇连载小说《孝德感乌》(去年8月5日新报曾作报道),就是意在弘扬孝义文化,与盛秋平的理念不谋而合。
昨天,胡友大拿着刚设计完成不久的书本封面初稿,高兴地告诉记者,《孝德感乌》目前全文已经修改完成,不仅被列入义乌市文化精品创作扶持项目,还有望于今年12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对颜乌故事深有感触
他决定将其收集成文
“这个传奇故事流传于江浙一带:先秦诸侯割据,狼烟四起。颜凤携幼子颜乌,从鲁避乱南下,一路乞讨来到古越。栖身岩洞,颜家风骨,颜乌一日清晨救受伤乌鸦。此后因遭财主孟富盘剥欺压,颜凤身染重疾命殒。家贫如洗,颜乌悲痛愧疚,赤手刨土筑坟葬父,孝行催天泪下,乌鸦惊动,衔泥助葬,血染土塚,孝德感天…… ”
《孝德感乌》共八十回,25万字左右,由胡友大历经五年时间创作完成。
胡友大,男,1967年9月7日出生于义乌市“孝义之乡”苏溪镇,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踏平坎坷》,现为义乌市作家协会会员。
胡友大说,他是从小听着浙中大孝子———颜乌的故事长大的。那悲壮的孝义故事犹如一道烙在胸口的印痕,深深影响着他的孝义情怀,让他有了创作《孝德感乌》的冲动。
2013年1月的一天,胡友大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孝德感乌》打油诗,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福建周宁的网友胡剑林。胡剑林鼓励说这个想法很好,建议胡友大将颜乌孝子的故事记录下来,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瑰宝。当晚,胡友大辗转反侧,脑海里不时浮现颜乌形象。
“义乌不仅是一座名扬全球的商城,更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孝城。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胡友大说,义乌有着取之不尽的文学源泉,一抔浓郁的乡土养育了他,加之他妻子又是颜氏后代,他早把颜乌当成自家人。为颜氏祖先竖碑立传,是分内之事。通过对颜乌形象的塑造,胡友大力争将那种善待严父、优待慈母、翘待妻儿、宠待乌鸦、厚待樵夫那种“至孝格天,风骨裂石”的颜乌精神展现出来。
“现代小颜乌”五年磨砺
《孝德感乌》终成文
颜乌这个人物是流传于义乌民间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虽历经2200多年风雨春秋,但真正留下的文字记载很少。胡友大说,由于他未上过大学,才疏学浅,不善长讲故事,只能在刻画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运用恰当的描写使故事更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力求使作品尽善尽美,让孝义美德彰显阳刚之气。
“尽管这部作品文笔稚嫩,但我力求将作品写得有血有肉。”胡友大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习总书记“精品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标准进行创作。每天清晨,他便一头扎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任何创作都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资料不足、思绪中断等问题,胡友大还先后遭遇包括父母、二姐在内的多位亲人相继因病离世,痛彻心扉。不过,这似乎也从另一方面加深了胡友大创作的动力———“颜乌的身世与我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颜乌故事中的那些病痛折磨、亲人离世,我感同身受,这让我时常觉得能与颜乌这个孝义人物心心相印。”就连原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骆有云也曾因此称他是“现代小颜乌”。
就这样,日复一日,从收集资料,到最终成稿,经过五年时间的反复字斟句酌,《孝德感乌》终于完稿。
今年5月初,该书列入义乌市文化精品创作扶持项目。5月24日,义乌市委宣传部与胡友大签订了《义乌市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协议书》,计划该书于今年12月正式出版。
之后,胡友大又邀请义乌籍著名作家贾献文为书作序,书法家金鉴才书写书名。
精彩展现颜乌精神
呼吁重视孝义文化
胡友大说,他曾无数次思考一个问题:颜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描写其身世之迷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子女不瞻养年迈父母、虐待甚至遗弃老年人。儿女很近,幸福却很远,致使一些老年人晚年生活并不如意。
“人无孝义,便无未来。”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孝义。于是,胡友大将百善集颜乌于一身,创作了这部孝德小说,可以说,其意义深远且重大。
胡友大说,希望这部书不仅能引起义乌界的关注,最终还能走进影视界。“通过《孝德感乌》这部孝德小说的全景展示,这个完美孝子的传奇故事,能够感染、教育、启迪一大片读者,为义乌文学繁荣顶起一片‘孝义之天’。”
为此,胡友大日前给义乌市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建议信,希望政府能够多多重视孝义文化。希望能够借《孝德感乌》一书的发表,抛砖引玉,进一步引起有关部门对孝义文化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