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刚从广州到义乌时,走出义乌老火车站,两地的繁华和落后带来巨大的落差感,让约旦商人穆罕奈德和妻子刘芳眼泪哗地落下来。
15年来,作为常驻义乌的4000多名阿拉伯客商之一,他们夫妻俩见证了义乌的飞速发展。
如今的义乌已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常驻外商,每年进出义乌来采购的外商近50万人次。
外商在义乌采购
义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浙江省西部的一个县级市发展成如今繁荣的国际城市,外商在义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与义乌一起成长。涉外纠纷调解、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一站式”服务、外国人参加社保等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生活的不断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义乌。
融入全球的开放城市
“当年的广州到处都是楼房,你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而当时的义乌你走到哪儿哪儿都是天,没有什么楼房,到处都是三轮车,可在广州你出门就能打的。”刘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义乌当年最高的楼是银龙和银都,可现在那根本不算什么,几十层高楼到处都是,当时篁园市场、宾王市场里又乱又挤,味道还不好闻,而现在的国际商贸城则相当高大上,一片繁华景象,这就是变化。”刘芳抚今追昔,感慨不已。
如今,穆罕奈德除了拥有一家在义乌远近闻名的“花餐厅”外,还有了自己的贸易公司。穆罕奈德告诉记者,他公司60%业务做的是水烟贸易,主要销往德国、科威特、约旦、苏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瑞典等国。现在他的两个孩子在义乌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像穆罕奈德和刘芳这样的涉外婚姻在义乌很普遍,特别是当你在距离商贸城五公里的异国风情街上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好多中外夫妻。
这条街充满着异国情调,随处可见英文、阿拉伯文、日文、韩文。一家紧挨着一家的特色餐馆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穿戴各异的老外穿梭其中。每当夜幕降临,霓虹灯闪耀,酒吧、咖啡馆开始熙熙攘攘起来,走在街上,透过那些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外国人和中国人坐在一起休息、聊天,空气里弥漫着阵阵烤肉的香气,飘荡着从店内外传来的音乐声、欢笑声。
义乌是一座融入全球的开放城市。商品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5%以上。义乌吸引了沃尔玛、麦德龙等20多家跨国零售集团和30多家国内知名连锁超市常驻采购,全市现有各类涉外机构53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200多家。义乌已开通运行全球最长的“义新欧”国际班列,“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已启动建设,还建成全国县级市首个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全省唯一铁路开放口岸、全省第四个空港口岸、全省第四个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功能平台。
捷克当地时间7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布拉格—义乌)从美丽的布拉格出发,驶向义乌
涉外贸易纠纷调解有妙招
随着外商和贸易的增多,纠纷发生的几率也在增加。在这种情况下,2013年,义乌开创性地成立了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涉外调解会”),逐步吸收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商,主要来调解各国客商在贸易当中引起的纠纷。
目前,该委员会共有43名调解员,基本上都是社会兼职人员,包括来自外商企业、货运、贸易、经营户等行业的代表人士,其中有来自8个国家的8名外籍调解员。外籍调解员的选聘条件也很苛刻,须精通三门外语,并参考诚信经营、助人为乐等条件。
“让外国人去解决外国人的问题,这样涉及纠纷的外商就不会觉得中国人帮中国人,从而造成对他们的不公平。”义乌司法局国际商贸城司法所所长、义乌市涉外调解会主任陈津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间有外国人当调解员,会让外商有安全感,好像自己人在调解委员会里,这样调解的结果会显得公平。这也是这个解决问题的机制从推出以来就广受好评的根本原因。
陈津颜说,以前发生涉外纠纷双方往往就是打架,然后找出入境管理部门扣留外商护照,公安机关要出面,法院的审理时间也比较长,要发送电子文档,还要寄送法院文书到他们国家去。中间一般要历经八九个月的时间,最长要一年左右,耗时又耗力。很多外商会觉得义乌经商环境不好,发生纠纷处理起来麻烦又复杂,可能以后就不来义乌采购了。
“现在有了这个第三方平台,他们就有一个说事情、解决事情的地方。通过我们的调解,双方把话说开了说明白了,握手言和,可以继续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陈津颜对记者表示,这里的调解成功率很高,如果调解不成,涉外调解会会提供一些证据让他们去法院起诉,由司法保障来完成。
截至今年6月底,涉外调解会成功调解纠纷390起,涉案金额5475.37万元,为中外客商挽回经济损失2818.71万元。
义乌还于2012年1月6日成立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该中心集涉外行政审批、涉外公共服务、国际交流、社会中介服务于一体,整合了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人社局等13个部门125个涉外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入驻,基本实现了市域内部门涉外事项的集中办理。
不断优化的涉外管理服务
如今,义乌的涉外管理服务体系正在日益完善,除了设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务,义乌还为常驻外商发放“国际卡”,让外商在义乌享有基本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
根据《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人社部2011年16号令),依法获得中国就业许可证和居留证件的外国人应当参加社会保险。义乌于2012年11月1日起实施外籍人员社会保险参保工作,在义乌工作的外国人士可凭有效护照及相关就业证件,到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社保窗口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享受和本地普通市民相同的待遇。
如今,外籍人士参加义乌市医疗保险,既可享受住院报销待遇,也可享受普通门诊、慢特病门诊报销待遇,个人账户金额也按规定划入,用于支付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在待遇享受范围、报销比例,以及报销限额等方面,外商与本地参保人员一样享受市民待遇。
义乌还积极完善城市国际功能,谋划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等一批功能区块,目前已建成投用浙大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引进上海岳阳医院、复旦复华学校、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等国际化服务设施。
伊朗商人哈米2007年在义乌成立了义乌市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并拥有进出口权的外贸公司。如今,他在义乌买了房,真正安了家,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日臻完善的管理服务。
哈米告诉记者,在一个地方赚钱没有安全感就没有意义,也注定会离开。“我来义乌后,首先感觉到的是‘热情、包容’,这两个东西是再有钱也买不到的。在这里,领导们的工作、规划以及城市的改革都是按照围绕更好地服务外商和留住外商来做的。”
“比如,出口退税政策方面,一旦国家出台了新政策或规定,国税局马上会通知我们,进行内容培训,像工商局、商务局等部门都很关心外商,也会做类似的服务。现在义乌有些医院有专门说英文的医生,有接受外国小孩的学校,外国人可以到义乌工商学院报名学中文。有了这些服务义乌才吸引到了更多的外国人。”哈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义乌还于2015年5月成立了义乌世界商人之家,下设9个俱乐部,已成为各国商人在义乌工作、生活、贸易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中,撒哈拉投资贸易俱乐部聚集了在义乌贸易十多年以上并且成功创业的四五十名外商,非洲苏丹商会会长艾哈迈德担任该俱乐部CEO,在外商与义乌当地企业的对接上做了很多工作。
义乌市涉外服务中心主任赵志刚告诉记者,艾哈迈德曾邀请苏丹的农业部长访问义乌,还邀请了阿曼的驻华大使、约旦的驻华大使来义乌考察和访问,还带了当地的企业来义乌对接,他还经常把外商聚集在一起,跟义乌的企业对接。
“我们通过世界商人之家为外商跟中国的企业、外商跟中国的商会,外商跟外国商会、外商之间,提供一些平台,让他们去相互交流,从中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赵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