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社会 正文

乌伤名人苑|陈榥:鲁迅朋友 数理大师 军工翘楚

发布时间: 2018-02-27 09:25:54 来源: 中国义乌网·义乌商报 作者: 撰稿:王茂兴 图片提供:陈震

  中国义乌网2月27日讯(撰稿:王茂兴 图片提供:陈震)在义乌江东的山口村,郁郁葱葱的黄山上,矗立着一块高2米、宽1米的墓碑。这块历经沧桑风雨、三易其址的墓碑,由著名教育家、民国政府的首任常委经亨颐先生撰写碑文。它静默经年,冷眼风霜,它的主人是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军工史、教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陈榥。

  饮半盏湖水,当知江河之滋味;拾一片落叶,尽享人间之秋凉。陈榥的一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年代,作为一代名人,他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走远的,只是过眼云烟;留下的,才是值得珍惜的情缘。陈榥,正是能留下的、值得后人研究、学习、宣传的义乌先贤。

  1数理的大师

  陈榥(1872-1931),字乐书,义乌稠城西门人。成年后,移居南门文昌弄8号。自小聪明过人,悟性极高。他的父亲陈玉梁,是清代的饱学之士。陈榥幼年即由父亲亲自课读,修习经史,兼及新学。义乌民间有传说,言陈榥记忆惊人,有过目不忘之能。相传某次陈氏的名人雅士在祠堂搞元宵灯谜,试灯时不慎失火,诸灯与谜面皆化为灰烬。而灯期迫近,主持者一时失去主张。时年仅十余岁的陈榥曾将灯谜浏览一遍,皆悉数记于胸中,随手取笔,将所有灯谜一一录出,竟丝毫不差。陈榥的博闻强记,由此可见一斑。1885年,才13岁的陈榥应童子试中秀才,1888年,补廪膳生。年少报捷,志向渐高,萌生外出深造之意。遂于1891年赴杭,后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研读数理,成绩优异。

  甲午战争后,国内兴起内求变革,外学科技之风。求是书院领风气之先,“开了中国留日运动的先河”,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4月,好中选优,派出高材生陈榥、何燏时(字燮侯)、陆世芬、钱承志等4人为首批留日学生。浙江这一举措,成为国内“各省派往留日之首倡”。作为首批官费留学生,陈榥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学习。在学期间,帝大讲授军事机密课程,不准华人学生听讲。校方的作为,极大地刺激着陈榥,自学不遗余力,因此各项功课都名列前茅。毕业后,陈榥留在日本,从事著述,孜孜不倦,著作等身。其编撰的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大专学校教材,在日本印刷后运回国内发行使用,风靡一时。其中《心理易解》一书,是中国人编撰的最早的一本心理学专著,于1905年出版;而于1902年出版的《物理易解》一书,更是中国人自编的首部中学物理教科书。在该书的序言中,陈榥强调“科学”的重要性,指出“科学为立国之本固”。该书在4年间连印8版,可见受欢迎程度。当时人称该书初听颇有苦意,乃未及三月则见解领悟,各蒸蒸日上矣。由此可以知道,陈榥这些在数理研究,教育上的开创性工作,无疑是意在通过推广科学和推进新式教育,来启发民智,培养人才,以至造福社会。

  1922年,陈榥回故乡义乌,将居室命名为“研至理堂”,潜心研究物理哲学。历时10年,草稿盈楼,终于七易其稿,著就《成心论》一书。留日同学马一浮(现代著名国学大师)为之校阅并作序。可惜的是,陈榥虽出生书香门庭,大户人家,自己也曾任督理、教授等职,收入颇丰。但他不治产业,只醉心数理研究,以至在《成心论》成书时,家中财力所限,无力印刷,不能不说是陈榥一生中的一大憾事。书稿写成后,陈榥却一病不起,患脑溢血离世。而倾注了陈榥毕生心血的《成心论》,在岁月更迭,时序轮换中,既未能出版面世,遗稿也在后人的颠沛流离中,未能保存下来,致使十年心血,化为乌有,它的内容也鲜为人知。如今,我们只能从陈榥挚友、原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马一浮先生的片言只语中,领略到陈榥写此书是“由物理而及生理,由生理而及心理”,是陈榥留给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

  2鲁迅的朋友

  在鲁迅先生1914年1月8日的日记中,记有“赙陈乐书银二元”一句。这是现存的他的全部著作中所仅见的直接提及陈乐书的文字。陈乐书何许人也?与鲁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要送丧仪?《鲁迅全集》中给了答案。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都在《人物注释》中列专条作了介绍,陈乐书,名榥,浙江义乌人。同盟会会员,鲁迅留学日本时的朋友。辛亥革命后,以陆军少将督理上海制造局。注释虽寥寥数语,却向我们传递了巨大的信息。

  回顾陈榥的历史,可以知道,当陈榥在日学习时,1902年3月,鲁迅也被两江总督以南洋官费生的资格派赴日本留学,虽比陈榥迟了几年,但以浙江籍同乡为纽带,《浙江潮》为媒介,同为革命组织的一员为联系,相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

  二十世纪初年,涌现出一批思想激进,鼓动革命的报刊,《浙江潮》是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创办伊始,就明确宣传要“以其爱国之泪”,“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力”,掀动起汹涌的爱国大潮。陈榥既是该刊的发起人,也是主要撰稿人。鲁迅也同样是主要撰稿人。创刊号出版于1903年2月17日。从创刊号到第3期,连载了陈榥撰写的《续无鬼论》。这是一篇宣传科学知识,破除迷信愚昧,知识性强而说理透彻的长篇论文。鲁迅更是在《浙江潮》上发表了很多论文,宣传科学知识,弘扬爱国主义。如在《说镭》一文中,就是介绍当时最新科学成就,并对这些科学发现的深远意义,给与了积极的评述。而他载于该刊第8期的《中国地质论略》一文,更是全篇充溢着热爱祖国,鞭笞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悲壮言辞:“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然彼不惮重茧入吾内地,狼顾而鹰睨,将胡为者?”字里行间都体现着鲁迅的爱国情怀。

  鲁迅与陈榥,他们作为浙江大同乡,又先后到日本留过学,都是《浙江潮》的主要撰稿人,又同是光复会的会员,都是学识渊博,阅历丰富,并且真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知识分子,都曾经为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文化建设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成为朋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必然。而何燮侯、经亨颐等在鲁迅日记中不时出现过的各界名人,不仅是鲁迅的好朋友,也是陈榥的好朋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两人的关系。

  3军工的翘楚

  1904年,陈榥加入光复会。次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陈榥为最早的会员之一,在著述的同时,陈榥义无反顾地参加东京革命党人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政府的革命活动。1911年,陈榥谢绝日本政府的高薪聘请,回国任陆军部军实司科长。是年,辛亥革命爆发,奉命为各路清军支应军火。但作为同盟会员,为了保护起义军,他想方设法,持故拖延,南运枪炮弹械多羁留不发,从客观上支持了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陆军少将衔督理上海(江南)制造局(即上海兵工厂),以发展军火工业授二等文虎勋章。1913年5月28日深夜,徐企文等人带领百余人冒雨进攻上海制造局被擒。同年6月,陆军部电令陈榥,将“凡有稍涉工党名义”的组织,“一律解散”。陈榥遵令而行,平息事端。加上在军工组织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因此加中将衔,获三等文宪勋章。

  民国初年,军队枪械,多混乱不堪,国别多异,年代不同,口径不一,几乎各种型号都有。打起仗来,子弹供应,枪械维修都是大问题。上海制造局自清同治年间创办以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但制造局内,仍像民间作坊,工人之间,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缺乏沟通,基本都是你做你的,我干我的,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也没有互相合作,因此产量、质量都没有保证。陈榥汲取欧美先进经验,大刀阔斧进行变革:首先改变散乱的生产方式,大力培训技工,提高工人的技艺;其次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按规范组织生产;再次改革工艺流程,加强生产管理。特别是流水线作业的普遍推广,使军火生产效率成倍增加,质量大幅提高,面貌为之一新。同时,其还在步枪制造上推陈出新,不仅提高精确度,还提高了有效射程;在手榴弹制造上,制订了新标准,增强了杀伤力;改良了掷弹筒的构造,增大了作用。陈榥的一系列作为,不但革故鼎新,弊端频除,而且成效颇著,收获颇丰,因而“军械专家”声名鹊起。但盛名之下,也引起袁世凯的不满。1914年8月14日,袁世凯明令免去陈榥督理一职,并著其赴北京“另候任用”。陈榥到北京后,适逢其父大病不起,便以此为由,愤然辞职。后应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好友何燮侯之聘,任北京大学数理教授。期间,还受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之邀,一度聘任东北军沈阳兵工厂的高等顾问,为其解决军工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陈榥从事军工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凭他对军工事业的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军火工业中的翘楚地位。

  4如烟的富贵

  陈榥在日本学习期间,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同学中有从事保皇活动的,想拉拢陈榥,利用陈榥学业优良知名度高的优势,攻击革命。陈榥不以为然,以学业为重敷衍了事,受到保皇派把他画成缩头乌龟的耻笑。陈榥不加分辩,一笑了之。其实,他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当面不露锋芒,心中自有原则。他先参加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权而不懈努力。

  从日本回国后,在清政府的陆军部任职。辛亥革命后,即以陆军少将衔督理上海制造局,后又加中将衔,位高权重。但陈榥以不求做官,只为做事的信念而兢兢业业。1914年,因袁世凯有复辟帝制的动向,与其一心共和的初衷不合,遂辞去陆军部的职务,到北京大学当教授,以示与当局的不同志趣。

  1915年,熊希龄任民国政府总理。组阁前,力邀陈榥入阁,担任教育总长一职。陈榥以为富贵如烟,随风而散,高官厚禄,浮云一朵。虽有多人说项,陈榥绝意仕途,一概以父丧婉辞。同年,袁世凯称帝前,亲自约陈榥密商,要求他联络一批在京的学界知名人士,由陈榥领衔,共上《劝进表》,并许诺在《劝进表》见报后,以农商总长的职位为酬。在这诱人的巨大名利之下,有人会见利忘义,出卖灵魂,出卖良心。但陈榥不忘参加革命的初心,面对袁世凯的长期笼络拉拢,金钱收买和官禄相诱,陈榥始终岿然不为所动,坚决反对帝制,拥护共和政体,不为一己私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陈榥与袁世凯虚与委蛇以脱身计,离开密谈之处,当夜即收拾行装,秘密南下,到上海暂避其锋。尽管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封建帝制的覆灭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袁世凯的复辟,只能是一个闹剧。袁世凯死后,陈榥仍回北京大学执教。在此前后,他曾任全国留学生考试评论会的主持人、商务印书馆编辑、全国工程师学会会长、杭州大学校董等职。

  走过千山万水,看过花红柳绿,却忘不了故乡的一湾小溪,门前的大树。陈榥轻富贵,藐将相,回到义乌后,除悉心著述外,却分外关心家乡的发展,不时为之献计献策。1928年,浙江始修杭江铁路,原规划走向为从诸暨经浦江到金华达江山。但因浦江方面不愿损失土地而要求向义乌改道。对此,义乌各界议论纷纷,意向不一。对此,陈榥以科学家的眼光胸怀表示欢迎,并主动出面与义乌各界人士协商,还说服族人,腾出陈大宗祠供筑路作为办公场所。如今看来,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是功不可没的。陈榥还审时度势,倡议建设义乌至东阳公路,以造福桑梓。在他的奔走呼号下,义东公路得以建成,为两地的联系,发展都提供了方便。

  5书香的家风

  纵观陈榥的一生,虽短暂从政,也算当过几天的高官,而且也有机会升迁到更高的职位,且不止一次。但他坚持“官可以不做,但书不可以不读”的理念,鞭策自身,教育儿孙。他自己终生学习,著述,子女也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他家教甚严,绝不攀龙附凤,谋取私利。陈榥的三儿子毕业于燕京大学,娶民国政府的常委经亨颐的女儿为妻,与一代名人廖仲恺的公子廖承志为连襟。虽然泰山地位显赫,人脉广泛,陈榥都不让儿子招摇,只踏踏实实,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其长子乃烈,曾私自到杭州找其任浙江参议会议长的年伯朱宪文安排工作。后省政府量才录用,派乃烈为兰溪县警察局局长。陈榥知情后,即赶往省政府,要求收回成命,并从兰溪任上将儿子叫回,仍任职律师。

  陈榥家风严谨,持教甚严,儿孙读书,当为要务。自己不饮酒,不抽烟,不打牌,也不让家人沾染。他归隐老家后,既无婢女,也无仆人,一应事务,家人分担。这一传统,到了玄孙陈渊这一代,还是如此。陈渊深味祖上“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以不读”的理念,爱书,读书,写书,延续书香。陈渊在养蜂领域,独领风骚,多次获得亚洲、中国养蜂业的最高荣誉;其撰写的多篇文章,被中国养蜂学会,中国蜂产品协会评为全国蜂业的优秀论文,还出版了《关山万里情》《无悔的抉择》等著作。年事渐高后,还尽己所能,到河北、江西、新疆等地扶贫,传授养蜂经验,深得蜂农好评。

  陈渊之子陈震,在父亲的课教下,劳作之余,习字作画,经年不辍,终有所成。22岁即加入浙江美术家协会。尔后在农民画方面崭露头角,画作曾赴澳大利亚等国参展,并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还担任了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金华市美协副主席、义乌市美协主席等社会职务。在事业渐入佳境之际,还热心公益,积极参加慈善活动。陈渊的孙辈也都热爱读书,学有所得。八十高龄的老人谈及儿孙,那是一脸的自豪,满足。他说,太公陈榥虽然没有为后辈留下物质遗产,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要继承好。他还表示,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要为扶贫出力流汗,为养蜂业添砖加瓦,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孙后代。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