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义乌市后宅镇洪巡溪畔,犹如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宽阔的溪面水流平稳,新砌的溪堤笔直延伸。沿溪两侧,平展展的农田就像被人精心梳理过一样,成片相连,丰收在望。谁能想像,仅仅一年前,这溪还是条年年春夏漫大水的“害人溪”,这田还是一片农作物无法种植的“水淹田”。
农民们高兴地说:这是土地整理的成果。去冬以来,义乌市、后宅镇先后投资1000万元,对洪巡溪流域面积达6370亩的土地开展整治,变水害为水利,变荒滩为良田,共建成标准化农田1600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585亩。
洪巡溪流域的喜人变化,仅是义乌市土地整理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市已批准立项并正在行动的土地整理项目有7个,面积达6.3万亩,另有7个项目正在规划、设计,准备报批立项,预计整理土地面积2.9万亩。后宅、下骆宅、稠城、徐江、东河等6个土地整理项目还被列为省级土地整理示范区。
义乌市人均占有耕地仅0.52亩,比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低0.28亩,而经济发展迅猛,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如何确保耕地在保障建设用地需要的同时,实现总量动态平衡?出路就在于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为此,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义乌市积极走土地整理开发之路,并将其与现代化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改造低产田、粮食自给工程相结合。市里成立了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了土地开发中心,他们还确定了土地整理的总体规划目标:从1999年开始,每年通过土地整理建成标准化农田3万亩,到2005年全市60%以上的农田建成现代化标准农田,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2万亩左右。具体规划设计则坚持四项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流域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土地整理投入大、筹资难,义乌市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乡(镇)、村集体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市财政补一点,乡镇村出一点,群众投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筹集资金。计划从1999年起至2005年的7年内,全市投入3亿元资金用于土地整理。
为保证工程工期和质量,义乌市还把士地整理列为乡(镇)年度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各乡镇每年有8%的农田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现代化标准农田,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领导,予以扣发奖金和黄牌警告。同时,规定工程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施工过程除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外,各项目区也组成监督小组,进行经常性督查。
义乌市通过土地整理工作,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希望,他们称赞土地整理工作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国家国土资源部、”省政府主要领导实地考察了义乌市土地整理工作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者:骆逸群
刊于1999年10月13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