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华夏第一市”之称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如今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许许多多分市场。这些遍布我国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地区,甚至延伸至海外的分市场,犹如一个新的辐射源,一面源源不断地承接来自主市场的货流,一面又迅速地发散到周边地区,使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流通半径一下子延长了几倍,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给这座已经连续7年雄居全国十大批发市场榜首的巨型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从输出商品到输出市场,这可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又一次裂变,兆示着义乌市场建设的再次腾跃。
商品流通有自身的规律。义乌既不是中心城市,又不是产业基地,也不是交通枢纽,而仅仅是在原有的流通体制不畅的情况下,他们在全国率先开放市场,得“先发”之利而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而后经过几届政府的着力培育和义乌人悉心呵护,终于发展成为现在这样拥有相当规模和知名度、辐射全国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但是,随着国内一些区域性批发市场的兴起,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这种“先发”优势受到削弱,而辐射半径过长的劣势却显现出来,“龙头市场”的地位开始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确实,义乌人以过人的勇气和耐力创造了市场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新一轮的经济赛场上,他们还能否再创辉煌?那些刚刚放下拨浪鼓和货郎担的小商品经营者,首先感悟到这一挑战的必然性和严峻性,率先把目光从家乡的热土投向那些尚待开垦的“市场荒原”。1993年,中国小商品城公司与甘肃兰州签订一份开发兰州义乌商贸城的协议,一大批在小商品市场成长起来的义乌商人放下眼前红火的生意,毅然奔向西北边城,开始了义乌市场新的“开疆拓土”运动。
现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分号”已遍布全国各地。义乌市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私营企业主、经商大户,纷纷依托小商品市场这一商品基地和人才基地,采取与当地政府联合投资创办市场、承包现有空壳市场和租用企业闲置的大仓库、大厂房的办法,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立批发市场、以丰富的商品和低廉的价格抢占那里的市场腹地,迅速形成区域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全国由义乌人创办或主要由义乌籍商人有7万多人。这些以商品和经商户为纽带的分市场,与义乌的主市场连结成了畅达的市场网络体系。
输出市场是为输出商品,设立分市场是为了巩固主市场。为扩大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影响力和义乌商品的辐射范围,今年3月,中国小商品城公司借鉴零售商业连锁配送的经营模式,捷足先登,率先创立了物流配送中心,专门为在这些分市场经营的经商户采集商品、代办托运,确保他们的货源供应,降低进货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他们应部分分市场的要求,先后在四川广元、甘肃兰州、辽宁大连和杭州等地设立了4个区域性配送分中心,支持商户2000多户。如此一来,原来的市场网络变成了商品流通网络,使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一个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举跃升为全国的小商品流通中心。
市场连锁、商品配送,这一新的市场流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使义乌的小商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流量辐射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义乌“龙头”市场的地位。去年以来,由于消费需求不旺,国内多市场销售萎缩,经营不景气,而义乌小商品市场却依然保持繁荣发展的势头。据有关部门调查,今年1至7月,义乌市的货物吞吐量达到111万吨,平均每天5000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按每辆载重10吨计算,每天有250辆货运汽车进出义乌市。如此巨大的物流量,就足以看出义乌小商品市场今日的辐射强度。
不久前,又有47名靠货郎担起家的义乌商人,在遥远的南非名城约翰内斯堡创办一座占地3900多平方米,配有仓储、住宿和停车场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南非分市场。至此,义乌人已经在乌克兰、泰国的两个分市正在筹办之中,义乌小商品市场正在同这些境外分市场实行跨国连锁。
作者:周少华通讯员:孙永泉
刊于1998年10月23《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