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这个词即将从义乌人的记忆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商贸名城”。这一战略目标是义乌市委为今后几年义乌的整体发展而推出的“现代化商贸名城”,其中体现
着义乌人的信心、豪气、精明、坚韧。
坚持就是胜利
谁都知道,由于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环境,很多领域都爱“刮风”。一是政策风,即今天推出一个政策是这样,明天推出一个政策是那样;二是榜样风,即今天推出一个人物模范,明天推出一个地区典型。(这两股风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往往是旋风,让人无所适从)。
20年来,义乌只刮一股风——将小商品城做大做强,只有一个榜样——坚持小商品城发展思路的干部和靠小商品城富起来的那些人。一个地区确定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后,能坚持三五年不变的已经很少了,坚持七八年不变更是凤毛域角。义乌坚持发展思路二十几年不变,着实令人不可思议。这与那些发展思路三年小调整,五年大调整的地方相比,义乌人是精还是憨。
小商品城,顾名思义,要集聚小商品,要集聚资金。义乌的领导在谈到这些时,却透露出一个强烈的观念,要集聚人气。因为只有人气旺,百业方旺。让我们看看义乌市政府这些年在集聚人气方面所做的事情吧。
――――小商品城五次易址,八次扩建。目前已建成现代化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拥有商位近3万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营业面积50多万平方米,日进场交易客商15万人次,日吞吐货物上万吨,日资金流量5亿元,去年小商品城成交额175亿元,连续9年位居全国近10万个集贸市场之首。
――――目前义乌城镇化水平已达40%,兴建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构建了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公路铁路航空己综合配套;建立了较发达的邮电通讯、供电、供水系统,形成了一套适合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硬件基础;设立了小商品数据库;开设了网上市场;此外还在仓储、餐饮、医疗、司法等方面大量投人,以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
一个城市的父母官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在许多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及。义乌的历届领导班子,一直保持了非常明确的政府职能,义乌的老百姓值得庆幸,他们的父母官一直保持了“智者”的形象,义乌的人气由此可见一斑。
外地客商到一地或投资建厂、或做贸易,下车伊始大都受到当地官员的热情款待,耳朵里塞满了许诺和甜言蜜语。但当他到城里走了圈,并开始与官员进行实质性接触时,却发现了不是城市基础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就是当地的部门官员露出了真面目,办事处处碰壁。在义乌,当外来人与当地人发生矛盾时,有关部门首先追究当地人的责任。
义乌人很自豪,常有一句话挂在他们嘴边:义乌小商品市场不仅是义乌的,更是全国的。义乌的领导者们更明白:只有让外地人挣到钱,义乌人才能挣到钱,没有宽广的胸怀,生意做不大,城市也做不大。
一个称谓变化带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年义乌城市建设的重头戏大概非旧城改造暨市场广场建设莫属了。这项工程总投资25.6亿元,共建造12层以上高楼18幢,规划建设市民广场、大剧院、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高层公寓、百货大楼、商贸文化区、步行商业街、绣湖公园等大型单体和市政设施。该工程建成后将具有政治文化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综合商业服务中心三大功能。
去年12月31日,义乌电子商务网站“中华商埠”开通。它为全球商人提供完善的商务平台和信息中介服务。昔日“三尺摊位打天下”,如今”“漫步处大市场”,历史的快速飞跃,令人目不暇接。
从“中国小商品城”到4现代化商贸名城”,绝不是一个称谓的变化,它标志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正在进行的伟大历史转折。
在义乌市政府的一份材料上,写着“现代化商贸名城”的解释:现代化体现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商贸是城市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名城是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活力、竞争力,是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地位。名城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品牌,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的核心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成为扩大交往、吸引投资、集聚要素的“金字招牌”。
按照一种比较通俗的解释,义乌此举是要将城市做大,做强。将城市做大做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政治的需要,是人心的需要,是推动义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有力之举。在义乌,处处感受得到“讲政治”的巨大威力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在义乌,最大的政治就是完成城市化进程这项伟大的历史任务,就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现代化商贸名城”是一个强烈的冲击波,每一个与义乌有联系的人,每一个关心义乌的人都将感受到它的强烈震撼。
历史给了义乌一个机遇,义乌同时在创造更大的机遇。
作者:张锦春、王卫平
刊于2000年10月27日《中国轻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