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1年>城市建设篇 正文

【嵊州日报】海纳百川掀波澜――来自义乌的城市化报道人口篇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者按:20年前,义乌还只是一座仅有2万人口的小城,20年后,义乌一跃成为一座拥有36万人口的商贸名城,并正朝着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目标阔步迈进。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义乌采访,重点挖掘义乌在人口、产业和融资等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市当前的城市化工程提供借鉴。

  在商城义乌,不管你是在求职、经商,还是在投资办厂,也不论你是来自哪个省份、哪个国度,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就有你施展才华的天地。在这座城市里,政府不设防、市场不设防、城市不设防、上下级不设防,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融洽相处。义乌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没有围墙的城市。

  市区人口从2万到如今的36万,从大批义乌人外出谋生到如今30多万外来人口在义乌打工,前后的变化不能令人称奇。许多义乌人对此豪情万丈:与其说是因为小商品市场的集聚作用,还不如说是因为我们义乌人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诚然,祖祖辈辈的从商经历赋予了义乌人更强的包容性,而这期间,围绕“农村人口城镇化、外地人口本地化”思路开展的户籍制度改革,又堪称是义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大亮点。

  农村人口城镇化

  义乌人心里明白,小商品城有今天,说到底还是义乌农民的创举;义乌要实现建设现代化商贸名城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宏伟目标,离开农民同样不行。然而陈旧的观念特别是传统户籍制度,已成为推进城市化和农民进城、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的最大障碍。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就必须坚决打破这种桎梏,代之以居住地和职业为依据的户籍管理新办法,为人口自由流动、迁徙和农民进城提供方便。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近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来抓,不断解放思想,千方百计降低户籍门槛,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加速向城镇集聚。

  离土又离乡,这对世世代代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农民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消除农民的种种顾虑,义乌把吸引农民进城与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紧密结合,在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转交集体资产经营公司,承认农民相应的收益权,允许其参与收益分配,从而为那些已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但户口却仍姓“农”的经商者消除了后顾之忧。仅去年一年,该市经户改后在市区落户的农村经商户就达2.4万人。此举不仅为城市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而且还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的现代化。

  与此同时,义乌还专门出台文件,提倡、鼓励企业放手使用本地劳动力,加速本地劳动力转移。文件要求每一家企业在新增的工作岗位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安排本地劳力,对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并授予“创造就业岗位奖”。据了解,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义乌市各类企业已吸纳农村劳动力30万人(其中义乌本地劳动力10多万人)。对目前仍束缚在土地上的10万余名本地农村劳动力,义乌市委、市政府正继续采取政府推进与市场推进有机结合的方式,要求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中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与小商品市场及企业的劳务对接工作。如今,由有关部门牵头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在义乌农村遍地开花,许多乡镇还在积极举办农村劳动力招聘洽谈会,新一轮的“转移热潮”正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

  外地人口本地化

  当记者走进位于义乌经济开发区的生力拉链有限公司大门时,老总周爱国操着一口带着温州腔的普通话热情相迎。据介绍,这位刚逾不惑的周老板早在1989年就到义乌经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他的拉链厂已有职工250多人、年产值2000多万元。由于义乌区位优势明显,各项政策又优惠。去年,他干脆把一家四口的户口全部从温州老家迁到义乌,成了名副其实的义乌人。在周爱国的影响下,已有10多家温州拉链厂相继落户义乌,成为义乌拉链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其实,像周爱国这样的外地投资者在义乌还不胜枚举,这是义乌推行“外地人口本地化”政策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为加快强商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近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把加快人才集聚、引进智力发展生产,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头号工程来抓。为努力营造重才、聚才、留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义乌市从1999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规定:引进人才经批准和确认,可直接办理户粮手续。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可随调随迁;对暂不转户粮关系又受聘在义乌工作的各类人才,其家属和子女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并免收外来人口管理费;对引进的人才,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薪金完全放开;市政府设立专项人才基金,用于建设人才公寓和人才资源开发,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去年,义乌市政府还以1号、2号文件的形式,不但对义乌本市农村户口进城和外来人口落户出台了优惠政策,而且还规定: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不论来自哪个省份,可先落户后就业,也可先就业后落户;新落户的居民在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险、专业职务评审、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据统计,过去两年间,义乌全市已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238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16人,国外专家10人。创办仅有5年时间的浙江浪莎袜业有限公司,先后从全国各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引进专家、教授、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才100多名,组成科研、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精干网络,根据市场行情,每月都推出数十个新品种,其中有20多项获国家专利和优质产品奖,产品除畅销全国各地外,还出口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地区。中国衬衫之乡――大陈镇,400家生产企业引进技术人才500多名,为当地服装生产撑起了半壁江山。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镇政府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500多万元,选择江滨黄金地段,专门为贡献突出的引进人才建造了人才公寓200套,使他们安心工作生活在第二故乡。源源不断地人才引进,为义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是义乌继续腾飞的希望所在。

  记者手记:在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六大要素中,人口是第一要素,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旺盛的人流,才能造就丰富的物流、财流和信息流。义乌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值得我们大力推崇。

  刊于:2001年9月18日《嵊州日报》

  记者:李记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