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1年>领导专访篇 正文

【嘹望新闻周刊】义乌探寻政府角色的新定位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提起浙江义乌,人们立刻会想到闻名退还的小商品城。一个街边不起眼的集市,今天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经历了20年来的探索,义乌人成功地和上了市场跃动的节拍。如今,义乌人又以勇于探索的气魄,续写着新的辉煌。记者手中一份义乌的“十五”计划中,列着这样的目标:确保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中心城区50万人口、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城市,为把义乌建设成为现代化商贸名城奠定基础。

  为把这一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近年来义乌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而其中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定位的改革与探索,堪称点睛之笔。

  内在要求与外部压力

  接受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义乌人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小商品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上。市长周启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市场经济是涉及从政府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建设到市场运作模式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到义乌这样一个市场发育相对迅速的城市,就是要以到政府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模式。如果说经过小商品市场从无到有,从迅速发展到完善成熟,义乌已经实现了物质财富的量的积累;那么在新的世纪,义乌要想在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必须依赖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其中,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启水列举了两个重要理由:其一,义乌是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地区之一,加之民营经济崛起迅速、比重较高;市场机制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必然要求上层建筑随之变革。也就是说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向市场化转轨,从而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体制环境与市场运行的良性互动;其二,必须正视中国即将加人们对政府现行管理体制的冲击。对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改变政府直接参与经济的方式,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是加入wt 0之后面临的紧迫问题。义乌必须居安思危。

  也就是说,不论从义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在要求来说,还是对更好适应wto的规则这一外部压力来说,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都是至关重要的。义乌人开始了对市场经济政府角色定位的探索。周启水把这种探索归纳为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政府职能定位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政府运作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把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缩小到最必要、最合理的范围内,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剥离出去。同时把政府应该管、必须管而又没管好的事管好、管到位,从而使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缩小到两类:除了政府干、其他主体不愿干的;除了政府能干、其他主体干不了的。因此,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领域,主要应是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建设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

  二是进一步改善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应当是市场的培育者,“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监管者。具体地说,政府工作应着重在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和政策,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等方面。为了扮演这一角色,政府有必要改革行政许可制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取消审批项目。

  向规划服务为主转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许可继续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统行政许可制度的许多弊端也凸现出来。对此,周启水直指要害:传统行政许可制度在介入社会资源分配时,其表现方式与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几乎是一样的。

  由于相当多的社会资源是稀缺的,谁能通过审批途径无偿或低偿获得社会资源,无异于坐享其利。因此在义乌出现如下现象:通过批租低价获得士地,再转手倒卖;一张字条无偿获得一个摊位,每年就可获得数目可观的租金;一张出租车营运证,可以炒卖5 0--6 0万元—…·

  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往往是当权者的以权谋私,是短缺的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

  显然,义乌较高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日益壮大的民营经济同样迫切要求政府以更民主、更透明、更公正的方式分配稀缺资源,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义乌对行政许可制度进行了大胆尝试。

  义乌土地资源贫乏,基本上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0万亩。对这个商机无限的城市来说,堪称寸士寸金。20世纪90年代初,义乌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无偿无期使用为有偿有期使用,改以行政划拨供地为以拍卖方式供地。近两年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发挥出了更为突出的作用。1998年7月,一块面积为1055平方米的土地,通过竞拍,平均地价为每平方米4.96万元,其中一宗创下了每平方米6.9万元的“天价”。

  对于几经整治,仍然存在运价偏高、乱收费、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的联托运市场。市政府于1998年果断采取措施,打破其垄断经营格局,提出了定点型经营、“门槛”式开放、动态型管理的运输市场整治原则,在对联托运经营资源实行有偿有期使用的前提下,设置刚性市场准入条件,使联托运行业从一线一点转为一线多点竞争,使联托运这一商贸城进入了良性循环。

  以拍卖方式确定土地使用权,联托运市场的门槛式开放方式,再加上以政府定价、抽签选择方式确定出租车经营权等等做法,生动、具体地展示了义乌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探索模式。

  这一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稀缺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使稀缺资源的潜在市场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能力随之显著提高。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在近十年共筹集建设资金近40亿元;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仅1999年就增加政府收入3100多万元;联托运线点经营权承包,每年增加政府收入4000多万元……

  义乌行政许可制度改革将政府的一部分重要权力转移给了市场,使政府职能从审批为主进一步向规划、引导服务为主转化,从而构成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政府的公益性职能

  在义乌对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转换的探索中,财政体制改革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周启水做了这样的诠释:从财政体制改革的角度说,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把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到满足公共需要方面来。一方面,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另一方面,重点增加一般公共支出,保证教育、科技、农业、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这是政府职能转换的一个重要标志。

  义乌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从1998年开始后的两年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出。以置换共有产权、转换职工身份为核心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8%,盘活存量资产18.5亿元,从而改变了财政越位和错位的问题,优化了资源配置。

  与此同时,财政提供公共产品比重日益提高。义乌在2000年成功推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日渐形成。科技、教育、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从义乌“九五”期间财政支出结构看,用于教科文卫预算支出的比重在40%以上,居全国前列。

  另外,义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支出管理改革;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吸引了大量社会民间资金进入公共事业领域,公共财政政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投资15 0 0万元的“北景公园”、投资6000多万元的义乌乐园,都是“bot”模式的成功运用;“社会化投入、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己被广泛运用到社会事业发展中。以股份制形式投资1.9亿元的市中心医院正在建设,义乌商贸学院吸纳民间资金超亿元,城区晰民间投资的民办中学已陆续投人使用……

  一个社会保障有力。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雏形已经显现。

  两只手”的协调统一

  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两只“手”的协调摆动,使社会经济生活平稳前进,而不致于失去重点。在义乌,记者深切感受到了这两只“手”的协调统一。市场选择了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但群众天生具有经商意识的义乌。政府则因势利导,提出并实施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的商品市场体系。实践证明,群众的选择是正确的,市场的选择是正确,政府的选择同样是正确的;现代化的商贸中心,需要与之配套的软硬环境。而环境建设政府责无旁贷。路网框架、电网改造、供水、环保,重大项目频频告捷。尤其是1998年以来,城市积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至于软环境的改善,一位台商的话可谓言简意赅:这里的政府“很讲信誉,服务非常周到”;

  市场功能的强化,不断增加的人流、物流,要求城市规模相应扩大。政府则适时提出了建设人口超50万的大城市,进而向现代化商贸名城迈进的目标。为此,政府从改革户籍制度、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构筑新兴移民城市入手,采取撤村建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等措施,吸纳了30多万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和一批高层次人才;市场需要良好的秩序,政府及时打假治劣、整顿治安,确保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逐步上升,中国小商品城内经销的名优产品占有率逐年提高,市场秩序井然。

  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政府及时有力的呼应,反过来也为政府更好的履行职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强大的税源。

  2000年政府财政收入8.88亿元,同比增长41%,使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市场的富庶,也使政府利用政策导向调控民间资本介入社会事业显得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市场观念的深人人心,使义乌人早已习惯于有了问题找市场,而不找市长。政府得以专心于其应有职能的发挥。

  有人把义乌形容为“没有围墙的城市”。的确,这是个极少围墙的城市,不论是机关、市场还是工厂,大门都是敞开的。甚至一般地方戒备严格的政府大楼,在这里也是大门敞开,群众自由出入。置身义乌,记者深切感受到这里上下没有围墙,身份没有围墙,市场没有围墙,政府与群众之间没有围墙。

  义乌,在新的世纪仍将令人瞩目。政府、市场、群众均已进入角色,一部全面迈向市场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史诗,已经拉开帷幕。

  记者:张晓利

  刊于2001年40月30日《嘹望新闻周刊》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