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采访车缓缓进入义乌时,我们被一排排充满现代气息的住宅楼吸引,周围的绿化和宽敞的道路无不显示出良好的居家环境。旁边的同事说这是义乌农民住的房子,听了让人难以置信。农村在这个日益扩张的市里逐渐消失,而农民也正得成为市民。
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告诉记者,20多年前,义乌人摇起了拨浪鼓,摇出了闻名遐尔的中国小商品城,使200多个国家的客商云集于此。今天,义乌进行着中国农民的第三次革命——农民进城运动,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起市民,享受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这是一次发展理念的升华,义乌人迈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义乌市政府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连续13年雄居全国集贸市场之首,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3.5平方公里扩展到45平方公里。然而对照城市的有序发展,农村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农民富了,却未能充分享受城市化的实惠,生产生活环境与城市差距很大。许多农民的住宅经过了从草房到瓦房到楼房到高楼的三个轮次的改建,从“孙子拆爷爷的房子”到“儿子拆父亲的房子”,再到“自己拆自己的房子”,拆了造,造了拆,浪费巨大。
如何使农民享受到城市文明、社会保障、公共设施等体制?义乌市政府出台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工作思路;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和2000亩用地指标,镇和街道配套8000万元资金,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条件,分别进行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环境整治和引导农民下山脱贫。将义乌的1105平方公里市域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主城区为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设成为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副城区为义东北产业带和义西南产业带规划控制区,是小商品先进制造业基地;城郊区为介于副城区和远郊区的区域,是生态农业区;远郊区为地处偏远,人口稀少、自然承载能力弱的边缘山区,是自然保护区。楼国华介绍,今年义乌在建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73项,总投资193亿元;2004年计划安排重点工程72项,总投资230亿元。从而形成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拉开300平方公里的城市道路框架。加强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让农民得到实惠
烈日下,义乌市仙坪新村30多幢联体式小楼与不远处3幛白色公寓格外显眼。仙坪村原来在地处海拔800多米的大草坪,离镇25公里,全村63户200多人世代住泥房,生活条件恶劣,小孩到山下上幼儿园,母亲要下山天天陪读。2000年,仙坪村人选择了整村搬迁进镇。征地、平整等费用由市财政和有关部门承担,配套费用则由联体房的地基竞标所得支付。村支书陈程森告诉我们,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可以成本价购买公寓,困难户可以住上廉租房,特别困难的连租金也不用交,由政府承担,“异地奔小康”政策是义乌针对分散在远郊的47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约1.5万人而“制定”的。山区农民就业、增收的机会较少,如按照过去“下山脱贫”的办法,逐步下山,还得等很长时间才能享受到城市化的实惠。义乌市委把20年的“下山脱贫”计划“浓缩”为7年,把每年600万元投入改为1.2亿元一次性投入,引导山区群众一步落户中心镇,进入按社区标准建设的新居。享受“异地奔小康”政策优惠的前提是拆除山上老屋,为此,市里还准备了2亿元资金用作拆房补助,拆房的每户可得4万元补助。
农民经济来源保障
楼国华告诉记者,城乡一体化愿望最强烈的是农民,投资者是农民,最大受益者还是农民。义乌市政府设计了“消除体制壁垒”日程表:制订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最终全部取消农业户口;注重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衔接和统一,建立全社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制度;逐步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此外还将根据财政实力,逐步提高现行每月12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标准,并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近期,户籍制度改革、大病统筹和城乡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将先行启动。依托小商品市场的“市场带百村”活动开展以来,义乌市涌现了小商品来料加工经纪人230多人,160多个村的2万多人参与来料加工,无力转向二三产业的获得了实惠。经济相对落后的赤岸镇,11个村的2000多农户加入来料加工行列,每个农村劳动力月增收在千元以上。据统计,通过离土离乡、离土不离乡和亦工亦农等形式,义乌有28.47万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二、三产业所得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3%,
采访余笔
采访中,记者感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健谈风趣,平时喜欢体育锻炼,周一、周三去体育房跑步健身,周二、周四打篮球。这位有着年轻人冲劲的书记经常组织篮球比赛,由义乌市的领导班子组成一支篮球队,楼国华是教练,热心的“教练”不但关心每次参赛队员们的临时退换,而且还对技术好的队员称赞表扬。每周二、四他便带领着队伍从一个个部门、一个个镇打过去,令他自豪地是至今所向披靡。楼国华认为体育锻炼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全民的健身运动,强健的体魄是实现工作目标的基本保障。工作之余,他喜欢书法,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今天的义乌生活着200多个不同民族的客商,各式各样的餐馆到处可见,然而楼国华对中国菜情有独钟。他平时喜欢到食堂里和大家一起用餐,而且从不挑食。由于家人都在杭州,他独居义乌。家里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说虽然搬家搬了十次,始终跟不上他工作调动的步伐,还好家人的支持使他有了坚强的后盾。
作者:陈惠
刊于2003年10月8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