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各地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会展或节庆,亮出“国际”牌子的,为数不少。如何使“国际”二字真正名实相符,刚刚落幕的2003年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可以带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10月26日,随着参展企业的陆续撤展,“义博会”5天展会的成果也很快出来了:
经贸展览洽谈成交易额62.2亿元,比上届增长21.9%,其中外贸成交额4.46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58.8%;
签订各类投资项目32个,总投资达2.85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38亿美元;
赴会客商70642人,比上届增长15.8%,其中境外客商达10212人,比上届增长80.2%。
举办国际博览会,人们大都在“国际”二字上犯难。外商难请,“洋”牌难觅,结果“国际”二字往往是标签,会展也成了不算经济账的“赔本买卖”。“义博会”何以“名利”双至?
依托市场面向世界
真正意义的会展业具有产业性,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和特色经济支撑,办展就没有生命力。依托中国小商品的市场和产业优势办展,是“义博会”的一大特色。
被誉为“神州第一集市”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拥有100多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4.3万个商位,汇集了28个大类20多万种小商品,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来自47个国家的5000多名外商,常驻在此采购商品。每天发往世界各地的商品达800余标准集装箱,这个小商品城也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
义乌小商品低廉的价格、齐全的品种和巨大的利润空间,成了吸引外商的“强磁场”。去年“义博会”期间,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的5668名外商赴会,外商参会人数在国家商务部举办的经贸类展会中名列第三。今年,赴会外商更是可用“蜂拥而至”来形容,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企业参展,1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到义乌,美国、秘鲁、法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的61个商务团参观“义博会”。来自德马格德堡市的副市长puchta先生说:马格德堡的市民都知道义乌,那里有3家大型的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其中的商品绝大多数来自义乌。印尼客商曾繁营感叹道:“义乌市场太有吸引力了。”
依托市场办会展,办好会展促市场。从1995年第一届“义博会”举办以来,中国小商品城和“义博会”互促共荣,一年一个大台阶,市场成交额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榜首。
政府决策企业运作
在国际上,会展业被形容为“一只会下金蛋的肥鹅”。有一种说法:1:9,即如果办展收入为1,那么相关社会收入应是它的9倍。但我们许多地方却流行着行政办会模式,展会由政府“撑养”,百不是挣钱。
“会展业必须走以会养会、市场经营的路子。作为一项经济活动,会展应当讲效益、讲卖点、讲投入产出比,政府可以政策引导和其他方面加以扶持,但绝不能包办。”“义博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的一番话,不乏灼见。
本届“义博会”一开始就确定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按照“政府决策、企业动作、社会配合”的思路,建立了强有力的办展机制。通过招展代理,委托境外中介组织组团参展等方式,优化了参展商品的结构,提高了参展主体档次。这次参展的1510家企业中,境外企业占了近20%,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达30%以上。
“义博会”导入了ci策划系统,由广交会广告公司负责设计,形成统一的形象、标识、色彩系统,还制订了展会资源的开发管理办法,重点进行“义博会”产品的专用权、冠名权、会徽使用权等资源的开发管理。“义博会”资源由组委会办公室统一管理,开发所得资金单独建账,专项用于“义博会”开支。各单位承办的展会活动项目,也力争自求平衡。
规范服务接轨国际
举办大型博览会,是对一个地方的全面考量:从政府行政能力、接待水平到市民素质、环境质量。
“义博会”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服务,使中外客商如沐春风。
客商服务中心,是今年“义博会”新成立的一个对外服务机构。来自浙江师范大学、义乌工商学院的170名学生及230余名青年志愿者,为客商提供预订房间、租车、翻译、商务咨询等服务,深受外商好评。
会展中心开展了iso国际服务质量体系论证,配备了中英文指示系统,设置了客商洽谈、休息和用餐的专门区域,实行一站式服务,受理客商参会有关事宜以及咨询、投诉、预约等,并组建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展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接待处,还首次设立了外商亚洲区报到处和非亚洲区报到处。
“义博会”还强化了政策发布与研讨功能,专门安排了国际市场说明会、高层产业论坛、跨国零售集团采购说明会、日用消费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讨发布会,为中外客商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
凡此种种规范化的服务,既体现了世界潮流,又提高了“义博会”层次,受到国内外客商普遍赞誉。
记者:骆逸群
刊于2003年10月30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