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经济”加专业市场,这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现在,这种曾为浙江经济带来无穷活力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区域化产业基地的产品更多地流向义乌小商品市场,而义乌市场的辐射范围则突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形成更大区域和更深层次的流动和融合。在这种由“块状经济”向区域经济的演进中,显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竞争力,而且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生成与成长——浙中盆地,隆起“义乌经济圈”
浙江经济的“义乌板块”
在最近举行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上,一位台湾客商面对琳琅满目的木制玩具,一边把玩,一边感叹,千挑万选后,一次就与摊主葛先生签下了价值百万元的订单。但这位台商不会想到,几分钟后,他签下的这批货单已经“飞”到了远在丽水的云和县智力玩具工艺厂,将在那里为他加工生产。
“我每个月要从义乌销售商那里接到几十万元的生产订单。是义乌市场激活了云和玩具产业。”云和智力玩具工艺厂厂长曹长平说,木制玩具是云和县最具规模的“块状经济”,全县有2万多人从事木制玩具的生产,年销售额10多亿元,70%以上出口,而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他们的销售主阵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至少有40个商位销售云和木制玩具。
其实,云和木制玩具只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沧海一粟”。在这个拥有260万平方米的超大市场里,共有1500个大类的30多万种商品。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这个商品海洋里,“浙江制造”越来越多,永康五金、大唐袜子、杜桥眼镜、丽水金笔、武义文教用品……仿佛是浙江商品的展示厅,前几年在我省赫赫有名的区域性“块状经济”,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
“块状经济”加专业市场,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它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原来那种功能单一、商品单调的专业市场,已不能适应大流量、远距离的商品流通要求。于是,一些传统的商品生产基地开始改变流向,向信息和物流都比较畅达的中心市场集结。
“桥头纽扣市场”开创了浙江专业市场先河,并被视为改革开放的标识而名闻世界。但现在,桥头纽扣大半是通过义乌销出去的。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旁边的一条街上,我们看到一家挨一家打着桥头名号的纽扣店,从几元钱一斤到几十元一颗,形形色色的纽扣布满了整条街。一家取名“胜丰纽扣”的桥头纽扣经销商告诉我们:现在,桥头纽扣市场已基本上转移到了义乌,全镇400多家纽扣厂都在这里开设销售窗口。
据义乌市场管理部门的调查,目前小商品市场有近70%的商品来自全省各地的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在去年的250亿元市场销售额中,有170多亿是浙江产品。
全省各地的产业群落为义乌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货源,而小商品市场则为这些产业基地提供连接世界的销售平台。市场与产业的这种跨区域融合,使市场功能和产业优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经济生态”,成为浙江省经济格局中一个重要的“板块”。
从商品流动到要素融合
在义乌与金华市金东区之间有条小河,叫航慈溪,是两地间行政区划的分界线。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条不足10米宽的河道却像一道樊篱,阻断了两地间的经济联系。
义乌依靠“兴商建市”战略,在浙江中部崛起。十余万户义乌经商大军经过十多年打拼,积累了雄厚的资金。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引导下,这些商业资本被引向工业生产,发展自己的产业基地,一大批工业企业在这里兴起,很快成为浙江中部地区的“经济高地”。
然而,在义乌这样一个县域内,资源毕竟有限,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很快就难以满足需求,土地出让价屡屡创出新高。去年,义乌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高达400多亿元,有50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要地。与此同时,航慈溪对岸的金东区,土地租金只有义乌的三分之一,各级干部却为招商引资四处奔走。
“资本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东西,靠行政壁垒是圈不住的。”金东区或许发现了市场经济的这一本质,2002年,在义乌市要素成本日益高涨的时候,他们在紧靠义乌的傅村、孝顺两镇设立了“金三角”开发区,坐等义乌的资本“溢出”。果然,蓄积已久的义乌资本在去年越过了航慈溪,注入金东区早已筑好的“洼地”。现在,入驻“金三角”的企业已有400多家,其中260家是义乌企业,其他投资者也是在义乌经商的企业家。
事实上,市场经济并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的博弈。突破了行政区划的阻隔,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融通,使义乌的市场功能得到进一步释放:从原来单一的商品流通中心跃升为一定区域的要素配置中心。
浦江是一个与义乌毗邻的县,历史上就与义乌文脉相通、经济相融,改革开放后有数千人在义乌市场摆摊经商,但两地间的经济落差很大。去年,浦江县提出了“接轨义乌”的战略,从产业接轨、市场接轨到要素接轨、观念接轨,在接轨中共享义乌的商品市场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才信息资源和城市品牌资源,并且把一年一度的水晶博览会和挂锁博览会也搬到了义乌。
这一“接”接出了一番新景观:去年,浦江县引进了30多家义乌企业,今年预约登记要求来浦江投资办厂的义乌企业多达100余家,原来沉淀着的各种要素,都被这些新企业的进入而激活……浦江,这个一度“深陷”的小县立马从谷底跃起。
“接轨义乌”,现在已成为周边县市的共同战略,许多县市都把快速通道修到义乌,拉近与义乌的距离,以尽快接受义乌市场的辐射。武义、磐安、金东区,甚至衢州、丽水等地一些县市,还在义乌设立政府办事处,希冀能在市场源头捕捉到机遇,搭上这列经济发展的快车。
市场效应催动中部崛起
一走进义乌,就有一种涌动的感觉,人流、车流、货物流,仿佛整个城市都在流动。这就是活力。
有一组数字能够佐证这种感觉:围绕小商品市场,义乌市每天的人流量有20万人次,每天输出的货物集装箱突破1000只,每天的现金流量1亿元。境外企业在义乌的开户账号有7300多户;登记的境外企业驻义乌办事处450个,等待审批的还有几百家;经登记常年在义乌经商的境外客商有5800多人。
义乌是靠市场起家的,一直认为手中有货才能实现交换,获取财富。但是,他们渐渐地发现,其实市场本身才是他们的最大财富,是取之不竭的衣食之源。
小商品市场的影响不仅渗透到义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牵动着整个浙中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经济神经。市场和围绕市场兴起的物流业、信息业、餐饮业及其他五花八门的产业,把义乌周边地区上百万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使浙江中部这块没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内陆盆地,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快速隆起。
“培育市场就是培育发展‘引擎’。”破解了市场经济奥秘的义乌人,现在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交易环境、商业文化和信息港等等。今年夏天,义乌市饱尝了缺电、缺水的煎熬,工业企业经常连续十几天用不上电,居民要到后半夜才能用上水,但小商品市场从来没有断过电、停过水。
过去,义乌人总是担心资本被人引走了、人才被人挖走了,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力,把门槛一再筑高,以至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去年有幅商业用地竟拍出了每平方米22万元的天价,与日本东京都的地价差不多。现在他们认识到,这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发展思路,是自戕,只能扼杀活力。所以,现在义乌人很欢迎各地去招商:“女儿”嫁得再远,总是向着“娘家”的。
不求所有,但求所“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所有要素,只要流经义乌,都是发展。
发展理念的这一更新,使义乌的经济形态悄然发生变化,不知不觉中抢占了又一方新的“经济高地”:服务业。通过商品和要素的高密度、大流量的流动,义乌已经成为浙江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枢纽港”,产生了极大的极化效应和辐射功能。义乌市场这种能量的快速集聚和持久释放,有力推动了浙江中部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圈”仍在强劲扩散
1998年,来自衢州开化的曾建明只身来义乌创业,6年时间,从一名普通工人,到车间主任,如今成了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2002年,他被义乌团市委评为“十佳外来务工青年”,今年他又被评上了“义乌市优秀外来建设者”。义乌不仅给了他一份满意的职业,还改变了他的命运。
“义乌这地方机会太多了。”曾建明说,他曾经走过很多地方,发现义乌是最有吸引力的,他们一个村就有100多人在义乌找到了工作。据他说,小小开化县就有2万人在义乌“淘金”。
的确,义乌市场提供的已远远不止商品交易平台或产品销售窗口,更多的是提供各种经济要素,其中为周边地区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是最突出的表现。据统计,目前在义乌有登记的外来人口已突破70万人,超过本地居民,而且绝大多数有固定的工作。同时,还有一支依附义乌市场的就业大军散落浙江中西部的广大农村,那是来料加工,据估计约有40万人,每年加工费收入40多亿元。
现在,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义乌经济圈”,仍在强劲的扩散中。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义乌市场的辐射范围已从浙中地区扩大到衢州、丽水及浙赣闽的交界地区,乃至更远的区域;扩散方式从单一的来料加工转向资金、技术输出和产业链延伸;扩散的领域从商品加工发展到旅游开发、物流建设和人员培训。
地处浙西山区的江山市,从为义乌摊主来料加工到义乌业主直接投资办厂,去年就从义乌引进投资7450万元,在江山市建立羽毛球生产企业和加工点80多个,吸收消化当地劳动力3500多人。就这一个产品,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为当地贡献税收收入1200万元。这种产业、市场和要素连接在一起的“新块状经济”,便是“义乌经济圈”新扩散点。
记者:周少华
刊于2004年11月16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