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义乌因市场而繁荣,没有中国小商品城的崛起,就没有义乌的今天。
有人说,市场因义乌而兴旺,离开了义乌的土壤,中国小商品城绝不会如此辉煌。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万商云集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从一无资源、二无区位优势的农业县,到形成袜业、饰品、拉链、服装、玩具、文具、五金等众多的优势产业群,创下一连串块状经济“全国之最”;从一个建成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普通集镇到如今建成区面积已超过50平方公里、流淌着浓郁国际化气息的现代商贸城市……市场和城市,共同书写着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商业资本的累积带动产业资本的集聚;产业的发展又为市场提供强劲的支撑——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义乌构筑起小商品、大产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
人称“拉链大王”的陶海弟,最初在市场摆摊卖别人做的拉链。如今,他创办的浙江伟海拉链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拉链生产企业,年产拉链可绕赤道200圈。
在义乌,像陶海弟这样靠做商贸积累原始资本后再转向办厂的实业家比比皆是,“浪莎”袜业、“新光”饰品、“双童”吸管等无不如此。义乌经济发展局负责人一语道出原委:市场经营户有了钱后,总觉得仅做贸易不够踏实,最终转向办实业,义乌绝大多数生产企业都是从商贸流通做起的。
小商品孕育着大产业,小企业汇聚成大集群。商品流的背后是密集的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与信息流,正是依托市场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和强大的要素集聚功能,一家家脱胎于家庭手工作坊、打上“义乌制造”烙印的企业脱颖而出。目前义乌全市工业企业已达1.5万余家,形成了文教用品、五金家电、工艺饰品、针织服装、袜业毛纺、拉链玩具、印刷礼品等20余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主导力的核心产业群。新兴的“义乌制造”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全国70%的饰品、40%的拉链、35%的袜子;世界最大的袜厂,国内最大的易拉罐生产企业、圆珠笔芯生产企业、清洁球生产企业、织带生产企业……
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市场。产业的扩张又推动了义乌市场业态的升级,从第一代的马路市场到第五代的国际商贸城,从昔日的“买天下货,卖天下货”到如今的“小商品,义乌造”,“义乌制造”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年加大。目前,地产品已占到义乌市场经营总量的三分之一,其“身影”不仅遍及国内各地,而且远涉重洋销往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深有感触地说,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曾靠贸易而盛极一时,但最终因缺少产业支撑而衰落。义乌市场要保持长久活力与繁荣,必须办好企业,做大产业。
正是立足于这一思路,义乌确立了工业经济“发展、壮大、集聚、提升”八字方针,通过新一轮的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进一步推动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向主导产业发展,使义乌由小商品集散中心向小商品集散中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迈进。目前义乌已有23家企业设立了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00多家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还有60多家企业与科研所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
更可喜的是,近年来义乌还出现了商品资本“反哺”农业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义乌农贸市场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13亿元,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义金农庄以高新技术培育花卉、苗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产品出口海外。华统肉食品公司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可年屠宰肉猪30万头,带动了一大批养殖户。
从集贸、批发到会展,义乌市场业态的每一轮跨越都伴随着城市的变革,而城市的扩张又给市场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
宽阔洁净的城市主干道,拔地而起的高楼,鳞次栉比的商铺,流光溢彩的霓虹灯,绵延18公里的江滨绿廊……义乌变大、变美了。徜徉在义乌街头,你会强烈感受到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现代都市气息。当地人说,义乌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市场发展。
20年来,义乌的“父母官”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始终未因人而变,而是像接力棒一样一任一任地传接下来。
当国内大多数市场还停留在从集贸向批发过渡时,义乌的市场已上升到全新的会展经济业态。中国小商品城总经理助理何培松说,义乌市场的发展始终在全国领先一步,用20年的时间成功跨越了集贸、批发两类业态,跨入了以会展为主的新阶段,实现了展览展示与洽谈接单、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
会展经济赋予了义乌市场新的发展内涵。除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这一国内规模仅次于广交会、华交会的大型展会外,还衍生了袜机展、五金博览会、玩具及儿童用品展、住宅产业博览会等40个与产业高度关联的专业展会,聚合成了义乌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开放型的经济需要高度开放的城市相匹配,日益发达的市场对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马路市场、简易棚架市场到专业街、专业市场,再到国际商贸城,义乌市场五易其址、十次扩建,每一次扩建都带动了城市空间的相应拓展,使义乌的城市化水平向前跃进一大步。
这几年,义乌每年都要投入近百亿资金到城市建设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区建成区面积以年均5至7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目前城区建成区总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58%;全长400公里的城市环线道路,八都水库和横锦水库引水工程,日供水30万吨的自来水二厂、三厂,总投资25.6亿元的市民广场,全长18.8公里的江滨绿廊公园……一大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并兴建了体育场、会展中心、医院、学校等一批现代化的市政设施。一座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构架已经初就。
当经营户们轻点鼠标做成一单单国际生意时,国际化潮流不仅渗入义乌的市场、产业乃至城市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在义乌人的脑子里打下了深深烙印
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在义乌市场拥有一个展位,就等于有了一个通向国际市场的“窗口”。
这话并不夸张。走进经营面积达120余万平方米的国际商贸城,你就会明白“现代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宾馆式的经营环境、星级酒店式的管理与服务、网络化的经营手段……那种人头攒动、喧闹无比的传统市场情景在这里看不到踪影。兼任国际商贸城总经理的何培松自豪地告诉我们:这里每个展位都有宽带接口,2万经营户在网上展示的商品多达5万种,70%的经营户做的是国际贸易。
国际商贸城堪称是义乌市场国际化的一个缩影。如今义乌与世界上206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6000多家境内外企业在义乌设立总代理或总经销;来自8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客商常驻义乌;义乌海关一天出口的标准集装箱突破1000个。义乌正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中小企业集中展示产品的一个窗口,成为全国和外商重要采购基地之一。
国际化的商贸业带动了产业的国际化,推动了整个经济外向度的提高。一直被视为义乌经济“短腿”的外资引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到外资从2001年的1000万美元,逐年增至2000多万美元、7000万美元,今年前10个月实到外资1亿多美元。从2000年开始,自营出口几乎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发展,今年1至10月自营出口7.1亿美元;前两年中东、俄罗斯是义乌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今年以来已被美国取代,成为义乌产品的第一出口市场。
漫步义乌街头,碰上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是件挺平常的事。如今义乌的“国际味”越来越浓了:林立的商铺广告牌不仅有中文,还有英文、阿拉伯文、俄罗斯文和韩文;出租车语音提示器传出的“欢迎你到义乌”的问候语也是中、英双语;大街小巷内的餐馆、饭店,中餐自不必说,专营美式快餐、欧式大餐、韩国菜、东南亚菜等异域美味的也应有尽有。
更可喜的是,义乌的国际化还闪烁在人们深层次的理念上。无论是兴办产业、规划城市,抑或管理城市,如今义乌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国际水平看齐。义乌的无缝针织内衣行业一起步就瞄准了国际市场,一下子引进了2000多台无缝内衣织机,一跃成为世界上拥有无缝内衣织机最多的地方;规划中的义乌中心商务区50多幢高楼,设计方案全部向外招标,美、澳、港等设计事务所纷纷中标;即使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管理上,义乌也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引入了社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政府部门非但没有沉重的运行包袱,相反每年还有数百万元的委托经营收入……
在新近公布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中,义乌名列第17位。紧紧抓住市场的作用,推动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化,并实现良性互动,这是义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由此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记者 王瀛波 金涛 通讯员 张建成
刊于2004年11月10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