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质量和数量,昭示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制约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是决定今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在因素。在义乌,无论是执政为民思想的强化,或是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深化,无论是用水用电等方面“先生活,后生产”的为民理念的树立、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或是农村大病医疗保险的实施、“平安义乌”的建设等等,但凡一切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都是义乌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的着力点。从万商云集、人声鼎沸的小商品城到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的工业园区,从气势恢宏、吊塔高耸的市民广场到群楼竞起的建筑工地,从义乌人对当地民风、政府富民政策的拥护到他们满脸洋溢的笑容,记者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义乌市领导班子一心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
群众利益无小事
可以说,就现在许多大都市的做法来看,企业到人才市场设摊招聘交纳摊位费,求职者入场求职购买门票,似乎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义乌自从有人才市场以来,却从来不向求职者收费,向企业也只收几十元成本费。义乌市人才市场从场地到日常运行,都是由政府提供资金。不但没有收益,反而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义乌市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然而义乌的领导者们却不这样想。
在义乌,为企业引进人才,为人才寻找工作岗位,是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企业发展了,自然要纳税,百姓收入多了,自然要消费,这都能促进义乌的经济更快地发展,经济发展了,政府的收益自然也就有了。所以义乌市政府首先树立的是为民服务的大服务意识。这种服务不仅仅在于全局,更在于细节。什么叫大服务?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越是一点一滴的细节越能见证一个部门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哪怕是一针一线,只要关系到群众利益,就是“必办不可”。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要“以人为本”,在义乌市领导班子理解,这当中的“人”,就是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就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义乌为什么发展?一切都是为了“人”,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比方说,义乌一直以来长期缺水缺电,在异常严峻的供用电形势面前,义乌市提出了“以人为本,让电于民”的科学发展观。专门制定三套有序用电方案,明确提出了“先生活,再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用电秩序,优先安排居民生活用电。保证重点医院、新闻媒体、民航、铁路、自来水公司等用电,对工业企业则力争执行以“开二停二”为主的用电方式,以限制企业用电。
但是限制企业用电,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由此产生连锁反应,企业就会压缩生产计划,工作岗位必然随之减少,影响就业,影响义乌经济的发展。既要顾及当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又不能把下一代的“饭”给吃了,义乌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义乌的选择就是:新形势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运用现有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和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在用电方面,政府鼓励企业自己购买配电装置,东西买来了,由政府给补贴一半的费用。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企业非但没有因此受损,反而进行了技术革新、生产改造,为解决以后可能面临的长期矛盾奠定了基础。
义乌也是外地人才的家
在义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国际友人的身影,可以听到来自祖国各地人们的不同口音,义乌现在有近一半的外来人口,在义乌,处处都能感受到义乌人的热情。义乌人并不排外,但是外来人口多了,必然会影响到本地人的就业。而义乌的进人门槛并不高,政府是怎样考虑的呢?
在人口方面,义乌的决策者们有着深刻的领悟:义乌经济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一方面是义乌本地民风朴实、当地人勤奋向上,另一方面也有外来人口的推动。外来人口在这里就业,为义乌带来新的知识、技术,缓解了义乌面临的人才短缺、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他们在这里取得收入,但可以说,他们收入的三分之二也是在义乌消费的,他们的消费自然又会刺激市场需求,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义乌本着“本地人口城镇化,外来人口本地化”的原则,渴望有更多的外来人才加入到义乌经济建设的队伍中来。
引进人才,就要给人才搭建舞台。为了给外地人才在义乌营造家的感觉,让他们在这里扎根,成为真正的义乌人,义乌的决策者们动了不少的脑筋。除了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中高级人才引进、住房、补贴等政策外。对于一般的外来人员,政府也有相当的措施。比如说,外来人员到义乌,达到一定的学历程度,就可以由政府提供免费的英语、计算机培训。再有为了保障外来人口的政治权益,义乌市人大把外来人口的选举权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义乌大陈镇举行第13届镇人大代表选举,在80多名镇人大代表名额中,有7个是专门给外来人口代表的,这种做法在全国来讲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义乌真正地把外地人当成了自家的兄弟姐妹。
“透明政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外地人才要引进,本地人才也要培养。为了进一步提升本地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义乌也通过多种途径对本地人才进行培养。首先是引导义乌籍在外就读高校毕业生回流。每年义乌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考到外地的高校。虽然考出去了,但他们的回流率是相当高的,义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的政策使得毕业生们更愿意回到家乡发展事业。其次,依靠本地的中高等教育培养。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主体,电大、函大、夜大和技校等全市各类高等教育进行培养。再次就是利用各种培训。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市民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三级教育;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四学”活动,学习公共管理知识、电脑知识、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在农村建立“科技文化超市”,通过组织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展、“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组织开展高层论坛或专题讲座,分层次开展经常性的社会公益讲座。正是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义乌有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了时刻听到人民的心声,义乌市委、市政府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务公开,积极探索建设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府运作机制。“透明政府”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一系列让群众在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受益的举措,出发点只有一个:坚决摒弃摆“花架子”、搞短期行为的“虚假政绩观”,因为义乌人知道,要想长久,就必须真抓实干。
人文在彰显,环境在改善。近几年来义乌又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不久之后,义乌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生活富裕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记者:杨晓冬
刊于2004年9月24日《中国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