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读书,费用政府出。”这是浙江义乌农民现在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义乌市认为,教育不仅要解决好农民“下一代”读好书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村“这一代”的致富问题。近年来,该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和推进“农民知识化”列为全市重点工作。
义乌市政府明确规定,农民参加高等学历教育学习,第一次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时,其学费、考务费的50%予以报销;农村党员干部大专学历班,其学费、考务费分别由市财政、乡镇财政及学员本人各负担1/3,以此鼓励农民参加各类成人高校业余学历进修和自考。各镇街道按辖区总人口人均2元的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按工资1.5%至2%的标准,用于教育培训工作及学习型组织的软、硬件建设。截至2003年年底,义乌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投入已超过1000多万元,其中用于成人实用技术培训的财政投入已达300多万元。
义乌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充分运用宏观调控、资源配置与整合等方面的行政手段,以失业待业人员、失地农民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群体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使全市中小学成为“半开放式”的成人教育培训基地,大规模开展低起点、多途径、多选择、多层次的系列免费成人教育培训活动。自2000年以来,义乌市先后开展了8期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开设服装裁剪、餐旅服务、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烹饪、物业管理等10多个专业,每期培训时间10至30天不等,至今受训人员已达17500多人。目前,全市各级成技校组织的各类培训、讲座几乎已涉及到农村的各个方面,每年受训农民达到12万人次以上,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47元。
义乌市一方面抓紧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义乌市教育局局长金延风自豪地说,在义乌,教育已成为当地党委和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为农村两代人服好务:让农村孩子上好学,让农民致富有门路。
义乌是个蓬勃兴起的商业城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义乌同全国各地一样,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针对这一情况,义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高度关注农民子女受教育问题,始终把“均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基调,实行城乡联动,统筹发展。
早在1995年,义乌市就高标准制订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按照“三集聚”,即高中向城区和卫星镇集聚、初中向乡镇所在地集聚、小学向管理处和中心村集聚的思路,高起点、大手笔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一大批破、旧、小、偏、远的薄弱学校。目前,全市小学从1995年的252所调整到92所,校均学生647人;初中从41所调整到31所,校均学生961人。
调整学校布局,办学条件虽然能得到改善,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了。怎么办?义乌市从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入手,不断加大对农村山区学校的扶持力度。在经费上,该市对原撤并学校校产进行合理处置,所得经费全额用于教育事业;贫困山区学校校舍建设,市级财政专款拨出60%至80%以上的建设资金。据统计,近年来,义乌市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均在5亿元以上,近5年累计投入教育的经费达28亿元。此外,义乌市还通过建立城乡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和交流合作机制,城乡联动实施新课程改革等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记者:朱振岳
刊于2004年7月30日《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