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义乌小商品市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的景象真实地展现在眼前。32万种各式商品可供客商尽情挑选。
然而,它更是一座开放之城、活力之城、诚信之城!
开放之城:无墙面向国际
不同于很多南方小城的拥挤,义乌很开阔。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
义乌的政府大楼没有围墙,市委所在地正前方竖着的“为人民服务”的石碑就是大楼的“门禁”。同处一楼市委市府的各办公室随时可接待来访。据说,正是在这样的开放氛围下,20年前的一场官民争辩促成了义乌第一个个体经营执照的诞生。
义乌的市场没有围墙,向全国和全世界的经销商和小商品开放。国内外4000余家知名企业的总经销、总代理,美、日、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商人设立的220多家商务机构,5000多常驻义乌的外商,使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定位逐渐清晰。外来人超过本地人的人口结构,使得普通话和英语已成为义乌最常用的“方言”,你在义乌不会产生语言沟通的障碍。
义乌每一天都在成长。“没有围墙的义乌,自身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带动了农村市场及周边经济的发展,”义乌市委宣传部王培忠副部长告诉记者。人口从当年的2万多人增加到67万的县级市,面积从2.8平方公里扩展至1105平方公里,并仍以每年5平方公里的速度快速扩张。王培忠说,无墙的义乌,无墙的国际之城,开放包容尽显其中。
活力之城:创新带动流动
宽阔的4车道,西化的小洋楼,平均10人一辆的汽车保有量,188亿元的gdp,23.1亿元的财政收入,100.4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亿元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令义乌人骄傲的这一切是义乌人勇于创新的结果。
1982年8月25日,义乌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一号通告,“允许农民进城,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竞争”的方针激活了市场经济在这里的发展,催生了义乌第一个名正言顺的市场。此后20多年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竞拍、联托运市场托运线点经营权的有偿出让、以居住地申报户口的户籍制度改革、引进民间资本盘活政府无形资产、水权买断、外商和外地打工人员参政议政、为外国人办理所有签证和颁发驾驶执照……一系列务实、创新政策的引导让义乌始终走在时代浪尖,也将义乌的小商品推向世界前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乌外经贸局李兴荣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万流动人口,800多只标准集装箱的日出口商品,188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商品辐射网络,287.3亿元的年商品市场成交额,6290家在义乌银行开户的境外企业和客商,繁荣的义乌市场活力四射,生机流动。
诚信之城:信用创立品牌
在联合国的统计中,全世界只有50万种可供采购的商品。而今天的义乌己拥有150万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4.1万个商位,16万经营人员,汇集34个行业1502个大类的32万种商品。
做生意讲求信用,义乌的蓬勃发展,信用建设功不可没。2002年,中国小商品城4000多位经营户倡议“打造信用市场,争创信用商位”,小商品城建立信用记录局域网,110家知名企业成立“保护名牌产品联络会”,工商局制定市场准入制度和不良经营处罚制度,推动了义乌信用建设的全面开展。6828个挂有“信用商位”牌匾的摊位,全国唯一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用”市场称号,全省唯一被浙江省工商局评为的五星级市场,连续13年市场成交额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义乌诚实守信的努力得到了肯定。
义乌的信用是块品牌,义乌的信用也成就了许多品牌。义乌制造业已培育形成了服装、机电、袜业、饰品、拉链、制伞、文化用品、工艺品、印刷包装、纺织、线带、模具、五金、制笔等特色优势行业。浪莎袜业挤身全国驰名商标行列,能达利、梦娜等21家企业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全市商标绝对拥有量和平均拥有量均列浙江省前列。
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云峰说,义乌这个“华夏第一市”不一般,国际商贸城得以长期规划,20年后达32平方公里,将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超市。中国义乌这个开放之城、创新之城、诚信之城已深深地留在我们最深的记忆里。
义乌,一路走好!
记者:汤莉
刊于2004年3月27日《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