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7年>会展经济篇 正文

从三个不同来历的“新义乌人”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的东西,相反,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义乌人而言,文化是创造商机的另一个平台。而在追求物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更玩味文化的享受。”

  义乌市市委副书记陈秀仙这样评价义乌人对文化产业的渴求现状。

  在义乌人眼里,文化与生意的关系是对等的,甚至可以加个字,文化=好生意。义乌人在这个=号上,赋予了太多不可言喻的力量。换化到现实,三类“新义乌人”就是=号的生动注脚。

  一个是能干的本地商,一个是精明的印度人,一个是睿智的外省者。

  不同年龄、不同来历、不同个性,一时间似乎难以寻找共性。但把三人放入义乌正在新兴发展的文化产业这一时代背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剪影——是新经济时代的执行者、创新者、推动者。而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义乌文博会,更是让他们嗅到了无限商机,受益匪浅。

  打上文化烙印的圆珠笔卖价涨了7倍

  代表人物:张海忠

  人物简介:义乌雪莲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这家专业生产工艺羽毛笔的企业,每年创造出几百万支工艺笔的不俗销量,而这一切,归功于文化内涵赋予普通小商品的惊喜附加值。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意附加值。

  张海忠是义乌本地人。他无法洋洋洒洒地向你叙述文化的含义,却实实在在地向人展示了如何将普通产品打上文化烙印,并把它们成功地推向市场。

  在普通的圆珠笔外部包裹上一层亮丽的缎面材料,用圣诞树、贵妇人、小爱心取代传统的笔具顶部,一支别具新意的现代工艺笔赫然立于眼前。圣诞节主题、情人节主题、卡通主题……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工艺笔不同的文化涵义,也让消费群体一再扩大。

  “以前买笔的主要是学生和办公族,消费群体很单一。但现在这种工艺笔已经进入了礼品市场、婚庆市场,连一些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也会把工艺笔当作抢眼的道具使用。”张海忠有点得意地说。

  四年前,这类工艺笔首次面市,立刻遭遇哄抢,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笔难求”的状况。“最热销时,一个月以后的货都被订光了。”张海忠说。

  好创意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与此同时,市场的高度认可也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的市场行情是:普通圆珠笔的批发价格0.2元/支,而工艺圆珠笔却卖到了1.4-1.5元/支。近7倍的销售价格,是文化创意赋予小商品的惊喜附加值。

  义乌的文化产业从经销文化小商品起步,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基地。除了70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外,近几年来,义乌的经营户投资创办了2000多家文化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来样加工或自主研发,不断开发新品种,推动着整个文化市场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外商群体卷入义乌文化产业“世界风”

  代表人物:Steven

  人物简介:印度外商,义乌长青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主要从事文化产品、五金电器等外贸出口,每月交易额近200万元。

  关键词:全球发展、世界风、新义乌精神。

  Steven是个典型的印度人,黑密浓眉及深凹的眼眶,手机铃声中袅袅的印度歌曲,接待客人时奉上的香浓奶茶……

  常驻义乌4年,Steven已经成为一个地道的“新义乌人”。

  Steven17岁步入商界,在非洲开创自己的事业。很早以前,Steven就听说了中国义乌,只知道那是一个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

  4年前,Steven到义乌找寻发展空间发现,义乌已经开始悄然变化,一股新兴的文化产业风,将Steven卷入其中。

  “4年前,全球的文化产业正在新兴崛起,义乌人很聪明,他们总是懂得抢占先机。”Steven评价说。

  那以后,Steven开始在义乌从事文化产品的外贸出口。在义乌订货,然后销往非洲市场。

  义乌的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成就了Steven的事业。“生活富足了,以前在印度只有一处很小的住房,现在已经有两处价值不菲的房产。近期准备在义乌买房子,把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 Steven说,是义乌让他变得富有壮志雄心。

  事实上,像Steven这样的外商,在义乌已经形成一个不小的群体。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美国、日本、韩国、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公司在义乌设立分支机构,使义乌市场的外贸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60%。

  随着义乌市场外向度的大幅提升,近年来,义乌各类文化产品的外贸出口大幅增长,主要销往欧美、中东、韩国、东南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义乌从事工艺品生产销售的华鸿集团,去年一年的出口额就达3000多万美元,60%以上销往欧美国家,在全球拥有1000多个销售商。

  义乌,再次让全世界认识到了它的新经济增长实力。而“新义乌精神”中新增添的“包容”二字,也预示着这个只有68万本地人口的小城市,将越来越“世界风”。

  公司总产值一年翻一番“文博会”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常有才

  人物简介:2005年4月,山东省日照三信印务有限公司在义乌成立分公司,东北人常有才南下义乌,担当总经理一职。相对于市场硬件设施的完善,常有才更看重义乌提供给商家发展的软环境。分公司第一年创造的经济总产值约700万元,第二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实现这一质的飞跃,义乌“文博会”功不可没。

  关键词:软环境、文博会。

  常有才打理的公司除了印刷业务外,还生产高档笔记本。“总公司之所以选择把分公司开到义乌,是因为这座小城市容纳了大市场,我们开发的高档笔记本,需要饰品、小配件等辅助原料,在义乌,‘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而其他城市却没有这个条件。”常有才说。

  这位分公司总经理对义乌的见解,在官方统计数字中有据可依。

  在持续20多年“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义乌通过大力培育小商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地域经济吸引力。到目前为止,义乌这座小城市已经拥有5万多个商位、20余万从业人员、汇集了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商品出口基地。

  “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一市场美誉度一直为义乌政府津津乐道,而眼下,一个外来创业者对这句话的重新诠释和解读,让人再次感受到了义乌的独特魅力。

  “文博会给了我们一个凸显自我的机会。”常有才说。首届文博会,分公司作为参展商加入其中。尽管会上当场签单的项目不多,但会后的订单却源源不断。

  “文博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1000万元,如果没有文博会的推动,1000万需要花费半年时间的努力。”常有才说,今年的第二届“文博会”,分公司早早地报了名,并对展位进行了简单装修,希望能同比去年增加50%的收益。

  今年的文博会

  将更加突出交易优势

  事实上,除了常有才,Steven和张海忠也是首届“文博会”的参与者。而今年,这三人将再次相会在义乌“文博会”上。

  有人这样评价义乌“文博会”——因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同时又催化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的确,“文博会”的创办依赖于一个基础——义乌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目前,义乌拥有文化生产和经营单位10000余家、从业人员30万余名。其中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制笔五大类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五大类主体产业年生产销售额占全市文化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年画挂历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以上。

  与此同时,“文博会”的成功举办,也进一步促进了义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据了解,去年首届义乌“文博会”就吸引了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112名外商,参加展会人数超过5万,成交额13.6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7.36亿元,占成交总额的54.1%,成为目前国内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展会。

  相对于去年的“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今年的“文博会”特意更名为“2007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看似只是字面上的细小变化,事实上却蕴涵深意——旨在突出文博会的产品属性和经贸实效,发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优势,与国内众多的“文博会”错位发展,形成全新的经贸定位。彰显了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义乌文化产业、提升产品交易优势的决心。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2007文博会的577家参展企业中,商品交易类展位占80%,而去年这一数字只有60%。

  如果说,以前对义乌的评价只是“一座商机无限的商贸城市”。

  那么如今,还需要追加一句:义乌也是一座文化产业繁荣发达的文化大市。

  如果说,以前对义乌商贸繁荣程度的生动数字比喻是:一个人每天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走访义乌市场,假使每个商铺门口站3分钟,走遍义乌所有的商铺则需要一年。

  那么如今,可以再看看另一数字显现的义乌文化产业的兴盛程度:世界上5支笔中有4支是中国制造的,而中国造的笔中又有70%的零部件由义乌制笔企业生产。美国80%的圣诞礼品来自中国,而中国80%的圣诞礼品出自义乌。

  精明的义乌人并不常常把文化挂在嘴边,但他们绝对熟谙文化与生意间的精髓。

  文化产业品牌,俨然已成为义乌正在竭力追求的另一张金名片。

  记者:李思婧

  刊于2007年4月28日《每日商报》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