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作为浙江第四轮强县扩权的试点,根本的动力既不是义乌当地政府,也不是省级政府,而是“草根”的胜利,更明确地说是民营经济及其企业家影响力所致。
县级政府拥有地级市权限
经过第四轮扩权后,浙江省义乌市政府成为当今中国权力最大的县级政府。
“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动义乌市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2006年11月,浙江启动了第四轮强县扩权试点。
这次扩权只有义乌一家,主要内容是:在不改变其由金华市领导的管理体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义乌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社会管理权限为重点,除规划管理、重要资源配置、重大社会事务管理等经济社会管理事项外,赋予义乌市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扩权之后,义乌市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研究提出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通过扩权,义乌市政府基本上具备了地级市政府所具有的权限。在此之前,浙江省先后于1992年、1997年和2002年三次出台政策,开展扩大经济强县财政、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三步改革。在2002年的扩权改革中,浙江将313项原属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17个县(市)和萧山、余杭、鄞州3个区。
正是强县扩权政策的实施,使浙江经济强县(市)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增强了实力,推动了浙江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5年来,浙江省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位,城镇居民收入连续三年全国省区排名第一。县域经济GDP已经占到浙江省的70%,成为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在最近三年的国家统计居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上,浙江连续三年上榜强县达到30个,位居各省市区之首。
10月22日,“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在浙江省义乌市正式发布。这个被誉为小商品业的“道琼斯指数”将作为“中国商务天气预报”每天在央视播报。新华社记者王小川摄
义乌扩权的背后动力
表面上看,义乌的第四轮扩权是浙江当地各级政府为了化解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等发展的瓶颈而积极推动的结果。但事实上,这背后最根本的推动力却是民营经济及其企业家的影响力所致。
浙江是我国的第一民营经济大省和强省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在浙江的GDP和税收收入中民营经济的贡献都超过了70%,作为一个区域面积排在全国倒数第三位、只有10万平方公里、4600万人口的较小省份,浙江的经济总量却排在了全国的第四位,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与农民人均收入一直排在全国省份第一。可以说,如果没有民营经济,浙江达到今日的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民营经济的壮大,民营企业家在经济社会尤其是政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大,发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以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出任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政府要职为代表,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纷纷进入了当地的政协、人大以及工商业联合会等政府机构,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县级政府的政协与人大中,民营企业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影响可想而知。
第四轮试点为何选中义乌
浙江的发展经验表明,正是强县扩权,为民营经济提供了便利尤其是灵活的政府环境与服务,使得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过去几轮的扩权已不适应经济强县(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县市一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普遍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经济强县(市)社会管理权限和力量明显不足,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全面履行;发展所需的市场监管服务机构缺乏、编制受限,制约了强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强县扩权政策的执行与现行体制和法律法规不相适应,许多权力难以真正下放。这些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升的体制瓶颈。
于是,第四轮强县扩权被提上了日程,并且在被浙江树为全面和谐发展典型的义乌进行试点。
2005年,义乌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财政总收入35亿元。义乌在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市)中居第12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跃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短短20多年,义乌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和国际性的小商品采购基地,共有41个行业、1900余个大类的40多万种商品在这里展贸交易,2005年,全市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389亿元,连续15年居全国专业市场榜首。
2005年8月,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日用品出口基地、最大的内陆海关和首个可直接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县级市。义乌市场的商品已出口到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经登记批准在义乌设立办事处(代表处)615家,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
可以说民营经济成为了义乌经济社会中的主导力量。但随着义乌当地经济高速发展时,以前政府的权限难以配套,有的甚至成为当地发展的体制瓶颈。换句话说,当义乌市政府由于县级政府权限的限制一时难以直接便捷提供这些服务,从而限制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怎么办?
江苏也在探索“省管县”改革
民营企业及其企业家当然不希望由于当地政府的权限而限制发展,于是发挥了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力,致使政府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快速发展打通通道。如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自己在人大、政协、工商业联合会担任职务的企业家代表向政府提出改善经营环境与政府服务的要求,这样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家就会成为扩权的最初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民营企业为什么强烈支持和推动当地政府扩权呢?答案是当地政府扩权后,显然会提高当地政府的行政效率。就拿审批来说,如果实行省、市、县三级或两级申报审批,对于企业来讲由于过多的审批层次,必然会延迟项目的批准时间,但如果将审批权下放给义乌政府一级审批则至少可以为企业的项目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时间,从这方面来看,扩权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时间成本。
再从企业经营成本上看,有时为了一个审批项目,企业可能不得已一级级向市、省有关部门跑,在跑的过程中当然要花去大量时间和金钱,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如果实施当地政府的一级审批,既省力,也省钱,自然会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民营企业推动当地政府扩权的根本动力所在。
而与浙江顺利扩权相反,江苏的强县扩权却遇到了“梗阻”。2006年初,在江苏省人大会上,也曾明确要求推进省管县的改革,但到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停了下来。
“财权难以上收,事权又不愿下放”,一位当地学者这样形容江苏的省管县“梗阻”。
但他也表示,分析刚刚结束的江苏省党代会,或许江苏将开辟出另外一条省管县的通道。按照中央有关精神要求,选择重点县(市)委书记进省委委员、省委候补委员,在2006年11月12日结束的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省委班子中,就出现了许多县(市)委书记的面孔。在15个候补委员中,有9个是县(市)委书记。其中,苏北有6个县(市)委书记进入候补委员。这在江苏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作者:傅白水
刊于2007年1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