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是著名的省级小康示范村。全村420户,1128人,去年人均年收入8600元。村民老有养老金,生病有大病医疗保险,年终人人有分红。村里的环境建设令人羡慕,仅绿化一项投资就超过100万元,村里安排11名专职卫生保洁员,每天都要上门收垃圾集中处理。
七一村村民的幸福,不仅是经济富裕、生活富足,更多的是能时刻能感受到和谐的氛围。
幸福一:村官为民建和谐
七一村除了每月有党员干部学习日,每周二还有个村两委议事日。不同的是,村两委议事日不仅村两委干部参加,村里的水电工、保洁员、村民代表等都要列席,会上还要接受村民责询。谁家自来水管漏水了,谁家电器有问题,谁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矛盾,周二会议上提出来,下周二前务必帮助解决。
民主管理村务赢得村民的信任,更是凝聚全村人的心。村口最显眼位置有个公示栏,村两委干部全年工作计划和分工负责事项,重点工程及财务开支一一公示在上,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和检查。
为了解村民最想什么最需要什么,七一村党支部专门设计了村民意见征求表。去年春节时发出村民意见征求表330份,收回264份。其中136份提到旧村改造问题,97份提到道路建设,87份提到环境卫生。村党支部把收回的民意征求表印刷成册,更是落实在新年的工作计划中。
幸福二:本地外来共和谐
义乌是著名的小商品城,七一村经商办厂的人不少,私营企业就有56家之多,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两倍。为此,七一村专门成立外来人口管理中心,实现电脑化档案管理;还创办了外来人口法律培训学校,帮助外来建设者提高法律知识。在传染病预防、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方面,外来人口都和村民享受同等待遇。
外来人员不仅参与建设,而且参与管理。七一村护村队共有8人,外来人员占6人。在七一村范围的规模企业内,村党支部都设有专门的外来人口信息员,这些信息员全部邀请外来建设者兼任。
为了表彰和激励外来人员工作积极性,去年七一村举行了“我为第二故乡添光彩”评选活动。21岁的陈小英来自江西,是七一村余浩笔业的技术能手。企业经济效益高,小英收入不菲,她每月都把工资寄回老家。老家人却怀疑她在外面赚不正当的钱。后来,小英当选七一村外来建设者标兵,受到表彰,村两委把大红喜报寄到小英老家的村两委,消除了误会。陈小英从内心感激义乌人,更加激发了为第二故乡作贡献的积极性。
幸福三:精神文明添和谐
七一村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里的党建活动室、电教室等设施全市一流。村里还创办了团员之家、青年活动室等。近3年来,七一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并实现了两个全市第一:创建文化广场投资90万元,数全市第一;投资15万元,建了两个灯光球场,并配有可供上千人观看的看台,这也是全市农村中的第一个。
注重硬件投入,软件同步跟上。如今,七一村组建了由12人组成的青年篮球队,除了在平时进行训练,节假日还邀请各地好手定期举办友谊比赛。为丰富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七一村在市文化馆的帮助下,经过挑选,组建了由56名妇女组成的“农民合唱团”。村里还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舞龙队、健身队,在老年协会还组建了锣鼓班。每天都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歪风邪气失去了市场,赌博等丑恶现象基本绝迹。
住在七一村老年公寓的一位老人说:“村干部怕我们寂寞,经常安排义乌道情、花鼓等地方传统文艺节目,来老年公寓表演。村里每年还组织老人们外出旅游一次。去年,全村90%的老人都去逛了苏州风景区。”当然,老人们更懂得“回报”。农村的卫生保洁工作,就由老年公寓的老人们义务承包。“我们村路面为什么这样整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妈说:“前丢后捡,我们老人跟在后面捡,前面丢的年轻人还好意思再丢下去?”
刊于2006年5月2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