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发展靠市场。”在义乌,随便问一个人,无论是机关干部、普通百姓,还是外地来的客商、打工者,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这样说。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的黄土丘陵地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长期以来,义乌始终无法摆脱落后与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不甘贫困的义乌人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摇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市场奇迹。市场的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越来越多的义乌人走进企业、市场打工经商,在市场中经受锻炼、积累资本后开店办厂,围绕市场经营餐饮、娱乐、住宿、旅游、会展、运输、物流、咨询、培训、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小商品市场,为义乌开拓出现代服务业这一全新经济版图。全市8.8万家三产服务企业、50多万从业人员,去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80多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0.9%。
小商品市场,为义乌造就了小商品产业的大集群。25年前小商品市场刚出现时,全义乌大大小小的工厂总共只有10多家,现在经工商登记的工业企业就有2.5万家,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文化用品、玩具等20多个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针织袜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义乌经济结构持续向合理、协调的良好局面发展。目前,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9:46.2:50.9,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占据义乌经济的半壁江山。
从地摊市场裂变生成40多个大型专业和专业街群,从市场群裂变生成多个经济发展极,从经济到社会生活各项事业,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人民群众……这样的裂变不断在发生、不断释放出巨大能量,并聚合起新的强大的力量,快速、持续推动义乌经济社会协调向前发展。
义乌人富,平均每个居民拥有存款4万多元,平均每4户家庭拥有一辆生活用汽车;义乌人已经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义乌市富,从1982年起,政府财政收入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财力5年就翻一番,今年财政可用资金有80多亿元。
但金钱并不是义乌财富故事的主角,义乌在过去20多年里积聚起来的最大财富,是人民群众勤劳、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不断焕发,是党政领导班子及其各个部门始终坚定地把中央和浙江省一系列关于改革、发展精神,切实结合义乌实际不断创新,是政府与群众在观念上的相互启发引导中达成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凝聚。
20多年来,义乌市通过抓市场的发展、完善和提高,并适时推出“以商促工”、“以商强农”、“以城带乡”等重大举措,牢牢抓住了义乌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说:“从1982年到现在,市委、市政府班子换了7届,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始终没变过。‘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这是义乌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也是人民群众的意愿,谁也换不了。”
义乌市市长吴蔚荣说:“义乌每一步重大的发展,都是自觉地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下,在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中展开并取得成效的。”
正是本着这样一种不断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义乌不仅在市场、产业、经济发展中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和奇迹,更在市场经济机制和政府运行体制中开创了许许多多的先例。
义乌率先在全国实行了水权交易的改革;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维权新模式以及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各地普遍存在的社会性难题;率先实行国有土地招投标集中供应改革,既避免了乱铺摊子、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又最大限度集聚了发展建设资金,有效防止了国有资源的流失。
5年前,义乌市率先在全国探索实行政府财政综合预算制度改革,取消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中的50多个账户,把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统一集中到一个“笼子”里,提前一年编制政府预算,由一个“盘子”统一支出。这一改革创新,既从根本上防止了乱收费和贪污挪用财政资金等腐败现象的产生,又大大提高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效率。
过去5年,义乌市投入26亿多元发展教育事业,投入文化体育事业建设资金10多亿元,用于“三农”的财政资金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连续3年在20%以上,去年超过了30%,达到15.4亿元。
义乌市财政局局长吴森民说:“目前,义乌财政已基本覆盖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方面。为提高覆盖的效果,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政府财政好处,今后几年,财政支出中的‘三农’支出将继续增加并达到35%左右。”
早在几年前,义乌率先在全国制订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目前已初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公交、卫生保洁和饮用水供应等。义乌农民正在朝着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建设成为繁荣、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城乡融合、基本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迈进。
一个个由市场裂变出来的发展之“核”,正在释放出巨大能量,正产生出更为强大的聚合效应,推动着义乌向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
记者:张银曙
2006年7月11日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