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6年>《光明日报》系列报道 正文

文化的见识和强力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50个专业市场,5.8万个商位,如果每天逛8小时、每个商位前停一分钟,需要120天;2000个集装箱,40多万种商品,每天运往212个国家和地区;8000多外商,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年在此安营扎寨……置身于浙江省义乌市的小商品市场,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商务部将在年内发布“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这里小商品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全世界小商品的价格。

  更令人震惊的是,托起这个被联合国报告称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能左右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经济命脉的,竟是一大群没有文凭、没有学历的义乌农民!

  经济的背后是文化

  到义乌学习取经的人,常会生发这样的疑问:一群没文化的农民何以能创造出这样的经济奇迹?

  “凭什么说义乌农民没文化?难道只有学历和文凭才是文化?”金华市委副书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6月上旬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反诘。“文化是一种基因,义乌经营者都有经商的基因,正是这种文化基因成就了义乌的市场。”

  经济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背后是文化。

  义乌人善进取,擅开拓,敢冒险,富有商业头脑。对千百年来占主流地位的“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务实的义乌人早就悄悄地作了修正。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助勾践复国,功成身退,弃官位,辞荣华,携西施“乘舟浮海而去”,成为中国下海经商文人第一人。此事就发生在与义乌毗邻的诸暨。

  以明代浙江文人叶适、陈亮、吕祖谦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对义乌人的“务实重商”、“通商惠工”、“义利并存”的商业文化十分推崇。

  义乌市市志办主任吴海潮把义乌的商业文化归结为“拨浪鼓文化”。他说,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是环境逼出来的,义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力耕所得,不能果腹。土地贫瘠要提高肥力,鸡毛可以肥田。环境迫使义乌人外出谋生,形成敲糖帮。到清代,大量义乌人在农闲时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鸡毛换糖。即使在“文革”期间,仍有7000多副义乌货郎担游走于四方。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广大农民,义乌县委顺应民意,大胆出台“四个允许”政策: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此举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缺文化者的成功正说明了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强烈的渗透力。”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斌说。

  “一夜可暴发成财主,三世难养出一个贵族。”义乌人的经商素质就是多少个“世”商业文化熏染出来的。这种商业文化渗入义乌人的骨髓,融入他们的血脉,变成他们的行为方式。这种重商文化的基因犹如种子,一有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成长。

  没有学历的义乌人却富含文化基因,那么义乌商人又有哪些文化特质呢?

  文化特质之一:刚正勇为敢闯敢冒

  义乌历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自唐至清,有文科进士182人。在当代,义乌籍的教授、副教授有5000多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铁骨铮铮,写下永垂青史的《讨武曌檄》。

  我国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陈望道,1920年首译汉文版《共产党宣言》,正气凛然的义乌人中,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有历史学家吴晗。

  原义乌市政协副主席冯志来,因上书要求包产到户而被错划为右派。而他却以“戴罪之身”,于1962年再次上书,写出《半社会主义论》,其理论竟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吻合。

  从骆宾王到冯志来,义乌人实事求是、刚正不阿的精神和献身真理的勇气在传统的亚文化上则表现为敢冒风险,勇往直前。

  1982年春节前夕,在广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乘警检查爆竹,当一乘客犹豫着打开箱子时,周围发出一片惊呼:一箱现金!

  这位乘客是在广州做小生意的义乌人。

  带着一箱箱现金去外地进货,带着一箱箱现金回家过年,义乌人冒着巨大风险搏击市场。义乌市场也是在这一箱箱现金的铺垫下从马路市场、大棚市场、室内市场到国际商贸市场,一路走向辉煌。

  林语堂说:江南多的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

  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义乌人精明,但绝非胆小鬼,他们拥有共同的商业文化特质:敢冒风险,百折不挠。

  摇拨浪鼓出身的余汉平不懂韩语,冒着风险单枪匹马闯荡韩国,耗资10多亿人民币把市场建到韩国去。敢冒风险使翁荣弟成为袜子大王,他创建的浪纱集团生产的袜子远销全球。敢冒风险使拉练大王陶海弟的浙江伟海拉练集团年产拉练可以绕赤道200圈……

  廿三里街道如甫村农民施仲谋,做小生意四起四落:贩卖纪念章赚数万元却被窃;做首饰赚数万元却被工商局罚光,竟买不起回家的车票;在广西所有货物被铁路没收;直到1993年在乌鲁木齐办义乌分市场才终于成功。

  廿三里街道张家园村农民虞劲松,17岁闯荡市场,赚了几百万却被合伙人席卷而去;东山再起后厂房却被一把火烧掉。1997年,他建了化妆品公司,2002年收购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不屈的性格终于使他成为“中国彩妆大王”。

  不畏艰险,敢闯敢冒,义乌人就是凭着这种精神闯荡出一个大市场的,还把市场建到10多个国家。

  文化特质之二:勤耕苦学精思巧为

  2005年,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讲座,每张讲座门票卖到5000元。主讲者有原IBM副总裁王嘉陵、惠普亚太服务集团高级副总裁连萧思、上海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等国际国内顶尖的专家或商界名人,惟有一位中年女性仅高中学历,她就是义乌商人周晓光。

  16岁时,周晓光走出贫瘠的小山村,肩挑卖绣花针的担子周游全国。1986年,她在义乌市场摆摊卖饰品。1995年,她将积累的700万元全部投入办起饰品厂。仅10年,她组建的新光集团就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饰品企业,生产的饰品畅销世界市场。在她的带领下,义乌的饰品企业发展到3000多家,饰品占全国市场的70%。目前她担任浙江省饰品协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周晓光酷爱学习,多年来,在京、沪、浙等地高校的高级研修班里常能见到她的身影。从1998年开始,她就以百万年薪聘请职业经理管理企业,当时这还成为当地的一大新闻。2004年,她开始组建投资公司,进行资本经营。2005年,她成功收购国有老品牌美丽华,轰动上海滩。她还每年花费五六百万元,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学习,这笔费用占企业利润的12%。

  有人说,每一个义乌商人都是一本市场经济的教科书。

  铁皮石斛是滋补中的极品,但人工栽培铁皮石斛被中外称为医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7年,仅有初中学历的义乌农民俞巧仙拿出在义乌市场经营滋补品的积累,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成立研究所,聘请十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联合攻关,取得人工栽培成活率98%的成果。2001年,经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论证,“天然药用植物品种组培工厂化技术研究”被列入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终于开发成功。

  俞巧仙也对学习情有独钟。一次,她正欲去复旦大学听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讲座,一大客户指名要与她谈一笔大业务,她毫不犹豫地启程赴沪而放弃业务。

  一个不识字的63岁义乌老太太在迪拜做生意,她对前来考察的义乌领导说,准备再到欧洲做生意。“外语?学呗!”

  在义乌市场,几乎所有的摊主都能说几句外语,凭着一个计算器和简单的几句外语,他们都能直接和外商做生意。

  2001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倡导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对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转岗人员开展免费培训,培训费由政府埋单。

  每当夜幕降临,忙碌一天的义乌人便会涌入各类学校,学英语,学电脑,学外贸,学烹饪,学文秘,学服装裁剪,学企业管理。

  5年来,义乌31.6万农村劳动力已有25万经过基本的学习和培训,顺利转移到二、三产业。市场经营户业务知识培训每年最多达9000人次,已有3.1万名经营户接受培训。

  义乌人对文化的钟情还体现在对教育的尊重上。1993年,义乌市政府与杭州大学合作,创办了杭州大学义乌分校,这是浙江省第一所由县级市创办的大学。

  文化特质之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徜徉在义乌街头,店家的牌匾,朝鲜文、英文、阿拉伯文交相辉映,清真饭店、美国快餐、韩国料理遍布其间。记者入住的银都酒店里,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来往穿梭。

  义乌市委外宣办主任吕华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有40多个民族,仅少数民族商人就有2.8万多,其中仅来自国内外的穆斯林商户就有8000多人。

  义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滨对义乌人的文化特质有较多研究,他在谈到义乌的包容性时说,义乌人的包容性源于自身的经历,他们长年在外,知道在外的难处,得到别人的帮助,就会特别记恩。当别人来义乌经商时,他们就表现出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心胸。在义乌街头发生外地人与当地人冲突,义乌人往往不会帮当地人,反而会帮外地人讲几句。

  都说同行是冤家,是对手,周晓光却不这样认为。商人往往对商业秘密捂着盖着,但她2000年第一次去香港参展归来后,却立刻在行业协会广而告之,和盘托出所有的商业信息。此后每次从国外回来,她都会召集同行通报情况,交流信息。

  她还乐于培养对手。星光集团外销部经理兼开发部经理刘汉国等4位部门经理,都是周晓光多年来花重金培养的主要骨干,周晓光居然鼓励他们出去创业,还借给他们每人四五十万元资金和材料。现在这4人都已拥有自己的企业。每年办培训班时,她还要邀请他们回来“充电”。

  在义乌现有的3000多家饰品企业中,许多老板都曾是星光的员工。同行称星光是义乌饰品行业的“黄埔军校”。

  周晓光为何要这样做?她对记者说:“只有竞争才能把企业做大,才能把义乌的饰品做大,才能把全国的人才吸引过来,才能吸引世界眼光。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竞争才能发展。我渴望竞争!”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国内外的客商在义乌如鱼得水。在68万人口的义乌,外来人口却超过100万。对他们,义乌人没有丝毫歧视,却给以关爱,如在国内最早允许外来务工者参加人大、政协代表选举等等。

  是贫困造就了义乌的财富,是落后造就了义乌的先进,是“善进取,急图利”、“经世致用”的价值观,是渗透骨髓的商业意识造就了义乌人的商业勇气,是经济背后的文化,是“勤耕苦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导致了义乌市场的崛起,是义乌人的奋发有为导致了义乌经济的飞速发展。

  毛泽东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义乌市场是义乌农民创造的,创造出世界第一的义乌农民无疑是这个时代的商业英雄。

  义乌经验不可复制!义乌精神值得学习。这是许多外省来义乌考察取经者的体会。

  文化就是思想,就是精神,文化就是素质,就是品格。文化可以塑造,可以传播。只要将义乌经验的这些文化基因移植,义乌精神就一定能够在祖国各地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记者:叶辉严红枫

  刊于2006年6月19日《光明日报》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