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2年到义乌任市委书记的。”52岁的楼国华是浙江诸暨人,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起来的。“当时全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各地拷贝义乌模式的市场越来越多。而义乌已经形成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开放型经济。因此,上任后摆在我面前的第一个考题就是,义乌如何从世界市场的角度重新审视发展方向和城市功能定位?”随后,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2002年10月,义乌市委、市政府果断地提出了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
现在,义乌已成为国际小商品重要的进出口平台。世界各地10多个国际小商品集散市场,都与义乌有着紧密的经贸联系。
“其实,从改革开放初期县委提出‘兴商建县’,形成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开始,到现在的‘全球大超市’,义乌历届党委、政府从未停止过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探索。”
20年来,义乌市场经历了5次搬迁、8次扩建。从湖清门第一代简易马路市场、新马路第二代棚架市场、城中路第三代棚架市场和由篁园市场、宾王市场组合的第四代大型室内柜栏式市场,到现在福田第五代国际商贸城,每次更替都是一次突破。
楼国华说,20多年过去了,义乌“兴商建市(县)”的战略从没有变过,变化的只是发展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义乌小商品市场因此承前启后代代升级,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档次。
“关键是找准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楼国华说,市委、市政府把自己定位于市场经营主体的服务者。这个服务涉及交通、物流、社会治安等方面,关键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流的市场,需要一流的品牌产品来支撑。楼国华坦言,从创办到现在,义乌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注重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使得市场没有因小失大。
正因为如此,目前常驻义乌的外商已达8000多名,境外客商在义乌各银行开设账户已有8425个,境外公司驻义乌商务机构高达760多家,市场外向度在60%以上,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及地区已有212个。由此,义乌机场也成为境外乘客比例最高的民航机场之一,义乌海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关。
义乌发展的“奥秘”是什么?对此,楼国华有他自己的见解:“市场经济是全新的事业,科学把握市场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公共资源的配置规律,是义乌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1982年县委发出“兴商建县”“一号通告”是义乌发展的第一次转折,那么20年后,又一次转折出现在2003年。义乌率先作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这是一个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将城市和乡村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一次性规划的文件,并且在行动纲要中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思路。今年,义乌又制订出台了《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些受到当地群众欢迎的做法:义乌在用电非常紧张的时候,全市所有企业曾两次全面停电,就是要让电于民;义乌最好的地块优先安排住宅、学校等建设;义乌遭受百年一遇大旱时,千方百计保障的是群众生活用水;义乌把抓食品安全、保人民健康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记者:张静黄平
刊于2006年7月15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