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义乌2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有一些名字和一些日子不应该被遗忘。
7月4日下午,在位于义乌市农贸城附近的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66岁的冯爱倩。老人腿脚硬朗,神清气爽。
24年前,就是这位身材瘦小的农妇领到了义乌历史上第一本个体经营执照。
冯爱倩老人是义乌的新闻人物,大凡到这里采访的新闻媒体,都会找到她再描述一下当年与县委书记“急眼”的那一幕。
“我周岁丧父,靠母亲帮人洗衣度日。”冯爱倩老人一边抹泪一边回忆,40岁那年她摇着拨浪鼓进城时,只是为了养活老妈妈和五个儿女,为家庭寻找一条生路。
后来,为了更快地赚钱,1980年底,她偷偷摸摸地在县城摆起了小摊。“我从百货公司批来一些小钮扣、缝纫针七七八八的东西卖,赚了6块钱,高兴死了!那个6块钱拿在手里,好像现在6000块还没有这个味道。”
摆摊卖小商品让冯爱倩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当时摆摊做生意还是投机倒把的行为,冯爱倩和她的伙伴们受到了工商部门的围追堵截。
尽管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还是被管理人员抓住了。一气之下,冯爱倩进了当时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要求归还她的货篮。
就这样,一个县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农妇的谈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1982年8月25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谢高华在做了四五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在县委常委会上作出决定:从当年9月5日开始,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同时,政府出资在县城稠城镇朱店街两侧搭起了上可遮雨、下可摆摊的简陋市场设施,人称“草帽市场”。虽然当初的摊位只有700多个,但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了。
24年来,义乌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兴商建市(县)”的战略目标始终没有动摇。
冯爱倩是这一变化的推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除了生意上的收益和生活上的改善,她先后兼任多个社会职务参与管理中国小商品市场。
现在,冯爱倩老人已经把自己的产业交给了儿子。但从她20多年的从商经历中,分明见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从萌芽、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
采访中,冯爱倩反反复复对记者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感谢政府。”
记者:张静
刊于2006年7月15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