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不沿边、不靠海,也没有风景名胜古迹。
但一个只有60多万人口的内陆市,却有100多万外来人口;一天有20万的客商拥向此地,光是外国客商就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8000多人;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为什么义乌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浙江省委调查组对义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后,今年5月15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通知,在全省推广义乌的经验。
7月初,记者来到义乌采访,探秘“义乌发展经验”。
县委书记与普通农妇的对话
一个不靠海,不沿江的内陆穷县,靠什么发展成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市?答案是: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不动摇。
在义乌采访,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一个名字———谢高华,人们称他为“义乌市场缔造者”。
1982年的义乌是一个有名的穷困县。谢高华出任义乌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义乌是地少人多的现状。唯一的“优势”就是义乌经商的风气比较浓厚,“文革”期间,最多的一年,全县有7000多人干着“鸡毛换糖”的营生。
那个年代,这种行为自然是打击投机倒把的“活靶子”。冯爱倩就是当时典型的“活靶子”之一。那还是1982年的事,这位义乌稠城镇无业妇女因为生活所迫,把一个小货篮偷偷地摆到街上。尽管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还是经常被管理人员抓住。一怒之下,这位妇女冲进了当时义乌县委大院,要求归还她的货篮。
新来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对这位妇女愤怒的“嚷嚷”颇为惊奇,他干脆邀请冯爱倩到办公室作一番深入探讨。
“谢书记,经商有啥不好,一来可以弥补家庭生活困难,二来可以解决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的矛盾啊。”
……
一个县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农妇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冯爱倩走后,谢高华陷入了沉思:开放市场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出路,但政策不允许啊,到底应不应该开放集贸市场呢?
接着,谢高华经过数月调研后认为,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起来,何错之有?他毅然决定冒险开放市场。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四个允许”激活了义乌人经商的传统,义乌人很快用拨浪鼓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1984年,谢高华又提出“兴商建县”,并将其确定为义乌发展的战略方向。
此后,从谢高华到现任市委书记楼国华,20多年来,历届义乌领导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
2005年,义乌市场成交额389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各专业批发市场榜首。在危机中不断扩大市场
当许多市场如过眼烟云般昙花一现,义乌为何能连续15年交易额居全国之首?答案是:坚持改革与创新。
“四个允许”使义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但义乌市场经营的是全国货物,许多客户来市场几次后,就撇开市场直接到工厂购买,非产地市场的弊端日益彰显。
面对逼近的危机,义乌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非产地市场的严重局限,1993年开始,义乌市创新发展战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发展与市场关联的小商品加工业,使义乌市场从销地向产地拓展,义乌产品从“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转变为“小商品义乌造”。
这一重大的战略创新使义乌摆脱困境,促进了义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义乌已有2.5万家工业企业,形成了袜业、饰品、拉链等20多个优势行业,整个市场40%商品为“义乌造”。
一个危机克服了,新的危机又来了。
“义乌模式”的传播使得许多地区大量克隆义乌市场,这给义乌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义乌市场利润空间日益减少,市场的先发优势递减。有专家断言,义乌市场的寿命期是15年。
现任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到任后很快发现了这一危机,他认为,义乌商品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他果断地对义乌的发展战略进行再创新,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义乌小商品推向国际市场。
义乌因此又抢先了一步。当众多市场还在国内争夺地盘时,义乌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目前义乌市场外向度已达50%以上,与212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特别是来自欧美高端市场的订单份额显著增加。
义乌市长吴蔚荣表示:“政府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指的是,应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我们交给市场配置,绝不插手,比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所为指的是该政府管起来的,我们一定管到位,比如创造环境、保护环境。”
义乌政府的“有为有所不为”,使义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改革;第一个引进民间投资,实行投融资体制改革;第一个实行跨区域水权交易……
记者:李刚殷
刊于2006年7月11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