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08年>解放思想大讨论篇 正文

从《共产党宣言》起跑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陈望道除了留下一本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译著《共产党宣言》,还留下了一个对本村人更切身的创意——打穿村子背后的山脉,缩短分水塘村到义乌城区的距离

  2008年4月2日正午,分水塘村,阳光淡淡洒在村里的池塘上。65岁的村民陈吉庆眯着眼睛,欹坐在塘边石台上晒

  太阳。

  这是一座有很多人姓陈的村子。许多人并不清楚,他们的祖上和《共产党宣言》中国翻译者的家族有何姻亲关系。

  88年前的一些日子,分水塘村里的一处柴棚里,从浙江第一师范学院风潮中脱身的陈望道,翻译了这部“改变19世纪以后人类历史”的经典著作。

  88年后,岁月抹去了很多痕迹,只有陈望道故居里的几方展板在追述主人公的事迹。到达故居要走一条曲折偏僻的道路。村里“两委”改选后新上任的会计陈洪海说,村里在想办法修一条平直的道路,使人们一进村口就看得见故居。

  但这还只是一个想法,因为对于这个在义乌地处偏僻的山村来说,扫除前一任“两委”不团结留下的滞后阴影,力图厕身义乌新农村建设的“小康村”序列,是新上任“两委”的现实目标。

  邻居的刺激

  分水塘村的憧憬,一部分来自于邻居河斯路村的刺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乘车经过这个同处深山的村子,看到的是全然不同的一番景象。坡上路下众多的楼房正在兴建,村里的街道进行了硬化和重新布局,中心地带上设置着健身设施。

  焕然一新景象的背后,是让陈洪海欣羡的事实:这个以前“和分水塘条件差不多”的山村,被纳入了浙江省文明村建设序列,市政府的投资、各种项目的支持和村民自身的心劲,让它在小康路上把邻居远远甩在了身后。

  “我们村按说比他们的名气大,”陈吉庆说。他说的这个“大”,指的正是村里的陈望道故居。

  陈望道故居的名声为什么会这么大,陈吉庆和很多村子里有点年岁的人也并不是很懂,也记不得陈望道给乡亲带来过实际的好处。在陈望道老宅的两厢,至今住着两户人家,包括陈望道的一个亲侄儿,使得故居的整体保护难以进行。关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地方到底是东柴棚还是西柴棚,也无人确知。

  但含蓄也许正是历史的习惯。在《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诞生的村子暂时过于安静的正午里,当年那个秘密表达的理想却在义乌土地上发育。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在河斯路村,每家农民得到了低息贷款,用于改造他们的住房。这样的政策在义乌全境的旧村改造中实行,农民从原来用于自住的老屋迁入楼房后,还可从一层的商铺或房屋出租中得到每月数千元的收入。失去土地的农民,得到了全市统一的养老保险,“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近200元的养老金。

  在分水塘村,落在70岁的陈吉庆身上的,也不仅仅是春日淡薄的阳光。没有子女的他,除了享受每年缴纳36元的大病保险,以及每月100多元的低保金之外,去年底一场雪灾压垮了他老屋前的竹园,也由市林业局统一进行了补偿,陈洪海这两天刚刚领回全村的8000元毛竹灾害补贴。

  他的老屋屋顶被修葺完好之外,墙壁和飞檐还被统一粉刷,在大门楣上的墨笔勾框里题着他的名字“吉庆”,看起来像是一座保存良好的古民居。这是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中统一的“穿衣戴帽”工程,大部分由政府出资,在尚无条件进行旧村改造的地方实施。

  前述种种,让陈吉庆感到的不仅是暖和,还有希望。在享受了中国大部分农村尚未普及的兜底体系之后,义乌人在创新求变、追求小康的路径上更多自由、更少后顾之忧。

  “兜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是兜底的精义。”义乌市政府顾问陆力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老年协会与七一村

  同处城西街道辖区的七一村,村子的今天,可以说是河斯路村的明天、分水塘村的后天。

  4月4日这天,和陈吉庆大约同龄的几位老人,正和村支书何德兴一起决定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收留”邻村在义乌市重点工程建设中迁移的公墓。

  这些老人是村里老年协会的理事。他们最终支持了这项看起来违背人情的事项,并且派人到本村墓地勘察留给外来者的空地。

  和更多是享受阳光的陈吉庆不同,七一村的老年协会在本次落实“思想解放”的步骤中举足轻重。领会市里和街道的精神之后,七一村的第一个步骤,是全体老年协会会员开会大讨论。“275个老年协会会员到了273个,会场都坐不下。缺席的两个是住在外地的。会上发言踊跃,效果比想的还好。”何德兴说,“老年人的思想解放了,村里的思想就真的解放了,工作就有保证了。”

  在何德兴心里,这并非只是老年人一般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来自于老年协会平时在村中的地位。这个协会由韩德兴自己“挂帅”。“老年人对于村里的创业、家里的创业起到重要作用。村里要办的大事,都需要老人们的支持。”何德兴在老协提出了要求,“我为七一村献一计”“我为七一村增光添彩”,发挥老人们的智慧和热情。

  70多岁,失去土地后住在老年公寓里的孤寡老人何田能,有些耳聋,他也参加了思想解放的老年协会讨论大会。“我听懂了,听懂了。”他点着头对记者说。

  在村里,和老年协会发挥着同等地位的,还有团支部、妇女工作委员会、青年中心,以及外来民工维权工作站等。在思想解放的动员中,村里2500名外来工人的代表出席了一个先进个人表彰会,会上的口号是“我为第二故乡添光添彩”。作为司法部和民政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七一村的各种社会力量以协会的形式发挥着作用,这和行业协会在义乌产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相似。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发生家庭纠纷时,由老年协会出面做老人工作,村调解委员会则说服家里的年轻人,两边对接。

  七一村的村民们,在享受市里的医疗保险、失地保险和村里的养老保险兜底之外,还得到村里每年1000元的人均分红和每年一次的外出旅游的待遇。外来民工中评选的“荣誉村民”,也得到分红和旅游权利。村子发展的生态农业和农贸市场互相依托,不仅给村民们创造了一条龙创业机会,还使村民们得以从旧村改造中获得每年过万元的房租。七一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在2005年已经接近万元。

  七一村所处的城西街道,历史上并非义乌的商业发达区。“河东出钱途,河西出拳头”。但在全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统筹建设中,这种差别趋于泯灭。义乌全市不到80万的居民,拥有8万家商铺。这样的“全民参与”创业模式,看起来像是过于理想的市场经济乌托邦,却是从“鸡毛换糖”的跋涉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义乌不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市,七一村不是中国最富的村。但是说到藏富于民与和谐指数,我认为义乌或者七一村这样的地方很能说明问题。”一位社科学者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在分水塘村诞生87年后,新上任的村领导班子第一件事是到七一村参观取经。“我们村里的人心怎么就不能团结呢?”看着七一村村民代表大会上每个人的发言记录和签名,陈洪海心头刺激最深的是这个疑问。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陈洪海和陈吉庆一样不知道《共产党宣言》上的这句话,甚至也不是很清楚“和谐社会”的定义。但是,在2008年的4月,他们同时在分水塘村的阳光下琢磨着近似的问题。

  坚持长跑

  陈望道故居不是义乌唯一的历史古迹,《共产党宣言》也不是对于义乌唯一有重要意义的文献。

  2005年6月,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冷溶在考察义乌期间和时任义乌市长吴蔚荣达成了一致意见,由社科院组织一个课题组发掘义乌的文化精神传统,一年半之后形成《义乌文化探源》一书。

  这本书对义乌精神“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十二字进一步提炼,认为机敏和勤劳是义乌人的独特魅力,前者意味着创新,后者则是坚持。

  “鸡毛换糖”自然是关于这种魅力的动听故事。在挑担敲糖的行当在更高的发展阶段淡出的今天,对于由商务部派遣至义乌挂职的武雅斌副市长来说,从古代存留到今天的佛堂古镇的商埠文明更是“创新的坚持”活生生的例子。当其他地方的古代商埠渐渐沦为文化遗迹,佛堂古镇的茶码头、盐码头、粮食码头却靠着自我更新坚持下来,到今天仍然活生生地存在。“我站在这个码头上的时候才感到了震撼,和到那些文化景点的感觉完全不同。”义乌市政府正在考虑保护性地开发佛堂古镇,“让人们到那里能够体会到义乌商业精神的种子。”

  对于七一村的支书何德兴来说,“坚持的创新”是每一个七一村人的事。在村民代表动员大会的会议记录上,村民用各种不同的字体写下自己的心得,签上姓名,记录末尾密麻麻签上了几百位村民的姓名。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需要克服“已经有这些家底了,还乱闯干什么”的思想。在旧村改造中,由于宅基地紧张,一些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人分到的是高层套间,遭到抱有“有天有地”居住观念的老年人的反对,也是这次思想解放活动的一个具体课题。年轻人也不是天然的富有创业激情,有两对夫妻为了多得宅基地假离婚,“我们心知肚明,不去理他们,他们想的好事都没份,渐渐地自己又住到一块了。”

  在分水塘村,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当年陈望道除了留下一本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译著《共产党宣言》,还留下了一个对本村人更切身的创意——打穿村子背后的山脉,缩短分水塘村到义乌城区的距离。“我们现在进城是绕道走,到城西街道要9公里。打洞子的话,就只要3公里了。”这样的路线缩短将使生态农业、农家乐等成为现实。陈洪海说,他们准备与相邻的6个村子联系,发动各村能人筹钱,同时向政府争取资金,使陈望道设想的实现成为可能。

  陈洪海本人算是分水塘村的能人,他在七八年之前开始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摆摊,新市场建成之后获得了摊位的使用权,前两年由儿子接手经营,主要经营各种打气筒及配件,自家在城里买了房子,拥有一个打气筒部分配件的生产作坊,旺季雇佣十几个工人。作为分水塘村较早走出去的经营户和新当选的两委班子领导成员,陈洪海对从山外吹来的思想解放之风充满憧憬。

  4月3日,义乌又一个全民健身节开幕。在“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推进会次日,由市领导带队,义乌城区和全市各乡镇的职工及群众参加了一场长跑活动。

  分水塘村所在的城西街道,长跑的距离是4000米,大致等于分水塘村到城西街道路程的一半。对于分水塘村来说,另一多半路需要自己跑。这个躺在初春和煦阳光下的村子,需要的是赶快醒起身,加入全市创业创新的长跑方阵。

  市委宣传部的公务员楼苏琴尽管身材娇小,却早早认真地换上了一身运动服,在出发之前来到体育场。对于大多数参与者来说,这样的长跑已经是持续多年的一件郑重的事情,没有任何形式主义的嫌疑感。义乌市委书记和市长,是当仁不让的带头者。而在第一天晚上近九点钟,他们办公室的灯火仍未熄灭,接手外地客人的工作仍未完成。

  就像一部励志电影里不起眼的男主角,他起初开始奔跑的时候没有想到会有多成功,但渐渐地他跑了很远,带动了很多人,在旁观者眼里产生了很不寻常的意义。

  很多地方在发动创新,很多城市也在某个时候长跑。但是他们的步伐可能会停顿,他们还不够理解:创新比任何事情更需要坚持。

  4月4日这天,绕着义乌市体育中心奔跑的这些人看起来步履寻常,并无过人之处。但是,他们能跑到你难以置信的远处。

  因为,他们一直在长跑。

  记者:袁凌吴芳兰

  刊于2008年5月19日《望东方周刊》

  
编辑: 祝璐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