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3年>电子商务 正文

试衣间之问——一个电商村的经年博弈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史,而是新变革涌来的新故事,一个实地考察“试衣间之问”、观察大势所趋的现实样本。

  又是“双十一”。

  又是一场数据的狂欢,大狂欢。

  又是一次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证明。

  有人恨这个“节日”,因为那些最高速每分钟以“亿”为单位滚动着的数据,和他们无关。也有商场、超市和大卖场打出“双十一促销”,迫不得已,承认这“节日”的力量。

  有些网店店主也不喜欢这“节日”——原本平稳的订单和客流,因“双十一”而大起大伏,节前一月萧条,人们等着“降价”,节后一月萧条,该买的都买了;为此殃及了快递和仓储,接连几年“爆仓”后,才适应过来。

  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一个凭空创造的“消费时点”。有人怨,有人恨,犟不过数据的说服力——2004年,淘宝网的年销售额才10亿元;到去年,这一数字突破1万亿元。

  更多的人,不得不全力投入这“节日”中去,生怕,被电子商务的浪潮淘汰了。

  而有人早就跟上了。

  义乌城郊的青岩刘村,早已经有名的“电商村”,号称“全国淘宝村第二名”。就在一间间农民房里,藏着20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一度超20亿元。家居类最高等级14家“五皇冠店”(表示卖家等级高),8家在这。

  几乎每月,都有各地县市考察团,来参观学习,想着回去之后,复制一个淘宝村;可在当地,“电商村”已经演变为多种新型“抱团”模式,并延伸成一长条的产业链。

  而在当地,从敌到友,从最初的观望到近年大讨论再到最近的融合,这个电商村与官方和实体的博弈一直在进行,从未被超越。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如何看待大势所趋、实地考察“试衣间之问”的现实样本。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史,而是新变革涌来的新故事。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村子,2000家网店就能轰隆隆带来街市繁华,人们不舍昼夜,展现出一种近乎可怕的活力

  货!到处都是货!

  每一扇卷帘门里,和每一个楼道门口,都堆着纸箱子。没法给它们挨个命名,只能都叫货。

  村里的水泥道路,从下午起就趴满了车,只要是能用来拉货的,这里都齐了;电动三轮、小面包、皮卡、小货车、卡车和集装箱重卡。每个人接起手机,都是在谈论:货。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村子,2000家网店,就能轰隆隆地带来街市繁华。

  明明是农民房,前几年村里统一建的;却在每栋的外墙上架出了各类招牌,不论名字,都爱冠上“国际”的前缀,村子四周都竖着灯箱广告,做什么的都有,国际贸易,物流快递,广告代理,摄影美工,还有提供包装,售卖胶带,各类网络公司,承诺能为网店做营销,提高知名度。

  在网上开店的人,基本都没时间做饭,小老板和客服人员一样,一整天一整天地对着电脑,接单、配货、进货、发货。于是村里餐馆林立,天南地北,国际美食,还有各种摊贩,卖烧饼臭豆腐麻辣串,密密麻麻地集中在村子中心处;好几家超市和杂货店门口,都安装了投币式的洗衣机。

  到了夜晚,村子成了夜市,网店一般到凌晨才结束,累了一天的人们下来吃宵夜;还有些人,从夜晚起就拿了杂货出来摆摊卖,其中一些,是仓库里囤不下,又一时卖不掉的。

  走到村子深处,能听到的就是有规律的“咔哧”,那是用胶带封箱的声音……所有这些,都是“生意”的声音

  对白手起家的电商创业者而言,青岩刘村是再好不过的地方。它离义乌小商品市场不远,日用百货,品类齐全货源充足,进货方便;几乎所有的快递公司都在村子里设网店,热情,而且效率极高;要发“大件”,村子边上便是江东货运市场。

  阿黄(化名)刚从东北来,在村里遍布的招租广告上看了几天,就钻进了村子。

  大家都喜欢一层的仓库,卷帘门一拉开,快递小货车就能把货拉走,可如今租金贵了,一楼要3万多元,租不起,便找了4楼。当地的农民房几经改造,已经是小淘宝店的格局,几个大房间没有隔断,搞来几个货架就当仓库;几个卧室住人,客厅摆上几台电脑,店铺就开张了。

  每天都很忙,可他喜欢这里的氛围。村子里大多数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机,然后才刷牙洗脸吃早饭;安静的时候,能从四处的房屋里,听到电脑音箱里发出的“叮咚”和“滴滴”声,那是淘宝旺旺和QQ(网络通讯软件)的声音,有买家发消息来了。下午整个村子便是轰隆隆的汽车声,不断有货,从小商品城运来,又从村子运出去;走到村子深处,能听到的就是有规律的“咔哧”,那是用胶带封箱的声音。

  所有这些,都是“生意”的声音。

  深夜才是个人时间,店主们处理完剩余的订单,传完图片,才能稍稍放松地在楼下的啤酒摊和烧烤铺吃上一顿“正餐”;周围坐着的,都是同行,都是同类。

  甚至不少韩国人和阿拉伯人,也入住了村子,跟着中国网店店主,学生意来的。

  刘文高写了十多页的演说稿,又请来义乌工商学院院长“一起忽悠”。最后村主任拍板,村里成立“发展电子商务领导小组”

  刘文高也没想到,村子会变成这样。

  他是本村人,算是有眼光的。2002年,网络支付还没成形,快递也不发达;他就给自己的公司建网站,把货品拍成照片,在网上卖。买家看到货物打来电话确认,然后通过邮局汇钱,他要跑到铁路托运处去发货。他当时就想出了如今网络电商普遍的“搜索竞价”,每年花数百元在搜索引擎买来了自家货品的关键词。

  可当时,网上交易信任度很低,买家很少;他的加工厂没了销路,做不下去。如今他自认英明,回忆说当时就断定,电子商务将会是“大势所趋”;并坚信,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总有赚钱的机会。

  2005年,青岩刘村旧村改造,农民们贷款盖房,然后一层留给自家住,其他楼层出租,每年的租金有几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租客多是做生意搞外贸的。

  可好日子没几年,2008年金融危机,外贸量下降,直接导致青岩刘村的房子没人租了。

  村里开会,要“重振经济”。

  义乌当年流行的村镇模式,是搞“专业街”,比如围巾一条街、锁一条街,专卖同一类小商品,形成专业优势和规模。可脑子活络的刘文高,又动起电子商务的脑筋,他写了十多页的演说稿,又请来义乌工商学院的院长“一起忽悠”:“专业街”模式不能持久;而搞电子商务不仅能把房子租出去,还能带动村民就业。

  最后村主任拍板,村里成立“发展电子商务领导小组”,村主任当组长,刘文高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于是2008年开始,青岩刘村走上了电商专业村的道路。那一年,淘宝的年销售额为999.6亿元,而“一号店”和“京东”等“网上商场”,才刚刚起步不久。

  青岩刘村开创了小网店“抱团作战”的先河。于是,义乌乃至全国的创业者都来了,村里的房租,以至少一年一倍的速度猛涨

  某种程度上,青岩刘村开创了小网店“抱团作战”的先河。

  刘文高在村里拉拢了100多人,都是想开淘宝店的,20来岁,可文化程度不高,没有钱。进货要靠批发,他们要么进不到货,要么因为批发量小,价格没优势。

  于是一群人坐在一起,每周六都在村老年协会改建的会议室里喝茶聊天。

  大家想出了“串货”的主意——谁有关系,能拿到任何一种商品的便宜批发价,谁就负责这款商品,进货、拍照、宣传文案都包了,然后全村共享。100多人抱团,跟其他小网店一比,不仅货品丰富,价格又低,一下子村里的网店就发展起来了。

  村里一直有“共享”的氛围;2009年日全食,大家卖“日全食眼镜”,一个星期内村里因此诞生了好几个“皇冠店”(高等级网店),吃夜宵的时候,整个夜市里都嚷嚷着今天谁家的电脑死机了,因为“卖爆了”。

  看着租客们玩电脑就能挣钱,房东们也想试试。刘文高在村里开了培训班,让老人带新人,从货源到营销包装,都扶持了一把。

  因为“集团军作战”的氛围,使得在青岩刘村开网店的门槛大大降低,卖家只要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不用大仓库囤货,就能创业了。

  于是,义乌乃至全国的创业者都来了,村里的房租,以至少一年一倍的速度猛涨。

  从村里搞电子商务开始,义乌小商品市场就隐隐与之为敌,刘文高一直能感觉到;义乌政府方面也有些犹疑

  “电商村”大发展,是否会瓜分掉小商品城的市场份额?

  隔三差五,村里总有些穿制服的人来,要整顿,抓网店的商标侵权,以及假冒伪劣;可网店的货,实际上都是从小商品城批发来的。

  刘文高开始与人争论,为了电子商务的未来跟领导吵架,跟传统零售商及其支持者赌誓;他暗下决心,要把村里的电商做得更大更强。

  没人挡得住他们。

  2009年,青岩刘村已聚集了1000多家淘宝网店,成为全国闻名的“电商村”。

  因为销售额猛增,“青岩刘村电子商务领导小组”更名,有了更响亮的名字,叫“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城”。青岩刘村所属的江东街道,拨款让刘文高成立街道层面的电子商务协会,带领其他村子发展电子商务。

  刘文高再次利用电商“抱团”的力量,以街道电商协会的名义,以“每天20万包裹”的底气,挨个与快递公司谈判,几乎是逼着他们,把苏浙沪区域的快递单价降低——首重从1公斤提到3公斤,价格降到3块5毛;并且商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江东街道电商协会会员的快递,都要优先处理。”

  电商协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2010年,一些已经闯出来的“网店老板”们组团参加了义乌博览会;在当地,这是规模最大的展会。

  以至于传统的零售批发商心中不爽,说你们在网上开店的人,还需要来参展吗?

  义乌商贸城的老总,特意跑来与网店老板们合影,颇有些“化敌为友”的意思……去年,义乌的“电商大讨论”尘埃落定

  可论销量和人气,使得没人敢小瞧他们。义乌商贸城的老总,特意跑来与网店老板们合影,颇有些“化敌为友”的意思;还接连有老外,在展会上给网店下了几个大订单;在这之后,国内著名的几家电子商务网站,以及株洲、淮安等地的商贸市场,都找上门来求合作;义乌网货开始走出淘宝,打进了各大网上交易平台和实体市场。

  据刘文高统计,青岩刘村的电子商务交易量,2008年为2亿元,2009年为8亿元,2010年就突破了20亿元。

  原先他不断地四处吹牛,讲电子商务的好处,到近几年,他拼命地躲着成群的媒体记者;他以前说的那些话,以及和领导们的是非争论,都成了无需证明的事。

  去年,义乌的“电商大讨论”算是尘埃落定。

  义乌市委市政府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以及《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等文件;市委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园区;今年6月8日,义乌启动全市30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培训活动,力争用2年时间,将义乌全部传统企业和市场经营户轮训一遍。

  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开始意识到“大势所趋”。义乌有家名为“真爱”的毛毯厂,因为网络营销的需要,不仅收购了一个“五皇冠卖家”的团队,还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真爱网商”公司,探索网商创业园模式。

  拥有7万多个实体商铺的义乌小商品城,也在2011年创办了“义乌购”网上商城,免费将实体商铺的货品,通过“3D实景”的模式搬上网络。

  这和青岩刘村一样,小商品城在电子商务上也是“抱团作战”,相当于一个7万家网店的“电商村”。

  实体小商品城努力“上网”,某种程度上说,是被电子商务逼的:2011年小商品城的年报中披露,公司面临着3大压力,其中之一便是“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新型业态在商品分销渠道比重快速提升”。

  早在2003年,义乌小商品城便创建了电子商务网站,几乎与淘宝起步的时间同步,可因为缺乏支持和重视,网上小商品城长年停步不前;而淘宝10年,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增长到了1万亿元以上。

  线上与线下交流合作,是一种理性而经济的选择。义乌前市委书记黄志平,坚信义乌的传统市场,不会因电子商务的兴起衰落;他认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都是新的交流和交易平台,义乌完全可以加快引入、充分利用

  从代表“大势所趋”的“义乌购”办公室,穿过数百米的长廊,可以到小商品城的5区5楼——这里集中的商铺,绝大多数都是网店的线下实体店。铺面经过改造,用的都是落地玻璃,商品一览无遗;每家商铺都直通光缆,网店的客服人员也在此工作。

  吴平从2008年开始,便在淘宝上开店卖百货,后来又转卖宝石。可宝石产品的单价高,客户不敢轻易网上下单,于是他急需要一个展示店,不放心的客商可以来看。

  更多“熬出来”的网店店家,经历最初在青岩刘村的积累之后,开始寻求“高端大气”的实体店或展示厅——青岩刘村毕竟是农民房,等到店大货多,就算把数幢农民房都租下来当仓库都不够;何况不少做大做强的网店,已经实现公司化运营,有了进一步“展示企业形象”的需要。

  还有一个故事,被数位网店店主共同讲起,以说明传统市场的重要——一位韩国商人,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转了好几天,就为了找一款女包,这款包找不到工厂,也找不到供应商,只见于网络;好几天后,他在一家极其不起眼的小店,当场下了5000只的订单,并表示要长期合作。

  线上与线下交流合作,是一种理性而经济的选择。义乌前市委书记黄志平,坚信义乌的传统市场,不会因电子商务的兴起衰落;他认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都是新的交流和交易平台,义乌完全可以加快引入、充分利用。

  这也正是设立“5区5楼”的初衷:迎合优秀网店的“展示”需求,把它们引进来;将此作为示范区,每周在商城召开交流分享会,引导小商品城内7万家小商户“到网上去”。

  相比一味讲简单转型,融合与创新,更应是传统者应对新业态的新心态。技术的背后,终究是用户体验度,终究是人心

  其实,如果仔细考量目前十多个淘宝村、电商村们,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附近都有着比较强大的传统制造业支撑。

  相比一味讲简单转型,融合与创新,更应是传统者应对新业态的新心态。

  多位经济学家曾讲过一个例子——沃尔玛为何能成为零售业巨头?原因是条形码和条形码扫描器技术!对零售业而言,这项技术就像是一场革命。这家超市背后的公司,曾经是条形码技术主板的最大购买商,较早地意识到“技术”的力量。如今,沃尔玛也面临使用“新技术”的对手——亚马逊。这家网站利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短短几年,迫使沃尔玛进军线上业务,并设立新部门,吸引更多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用户……

  前不久,国内连锁卖场也开始与天猫网络商城“斗争”——包括红星美凯龙、吉盛伟邦、月星家居在内的中国最大的19家家居连锁卖场联合签署了《关于规范电子商务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不能变相让卖场成为电商的线下体验场所”。“斗争”的原因,是天猫提出“线上线下联动”,鼓励品牌商在线下实体店挂名字、贴标识、扫二维码、收优惠券,款项直接用网络支付……

  那只不断推着人们“到网上去”的手,实际并非价格,而是“技术”的力量。

  而在技术的背后,终究是用户体验度,终究是人心。

  刊于2013年11月13日《解放日报》

  记者:孔令君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