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8年>图片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一座旅游天桥改变一个村庄的发展轨迹 小六石村的网红传奇

发布时间: 2018-05-22 08:42:45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王庆丽 通讯员 吴杰

  小六石村的玻璃天桥。

  核心提示:一个普通的村庄,为什么会变得不同寻常?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产业兴旺是重点,而培育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农村产业,需要有独特的眼光、创新的思路以及一个个特色项目作为支撑。从本期起,《美丽乡村》周刊推出“创意乡村”系列报道,发现乡间的金点子、好项目,探寻它们改变乡村的故事,也为各地培育特色产业提供参考借鉴。第一站,我们来到义乌佛堂镇小六石村,看一座“无中生有”的旅游天桥,如何改变一个平凡村庄的发展轨迹。

  以一种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速度,义乌佛堂镇小六石村成了“网红”。

  村里头,五颜六色的3D墙绘和各类亲子游乐设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山那边,一座飞架于半空的旅游玻璃天桥,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站在高百余米的天桥上往下望,不仅让人感到惊险刺激,而且乡村景致一览无余;每逢周末或小长假,进村游玩的车辆从村口排到了四五公里开外……

  上个月末,小六石村又有“大动作”,把村里旅游公司的首笔共120万元营业收入进行分红。当初自愿入股公司的60位村民,依据持股数量,当场拿到了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现金,而这距离公司正式开业仅仅过去了两个月。

  为此,最近总有一个个考察团慕名而来,想要一探究竟: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浙中小村,凭什么能在短短几个月内集聚大量人气,让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村民们说,这一切,得从村里的一个旅游项目——搭建于两山之间、长200多米的玻璃天桥说起。

  俯瞰小六石村全景。

  无中生有的智慧 “没有卖点,那就制造卖点”

  从义乌城区出发,穿过人声鼎沸的国际小商品城,途经古色古香的佛堂老街,方能在一片厂房林立的工业区尽头找到小六石村。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似乎都不适宜发展旅游:既没有悠久历史,也没有奇山秀水;全村280多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只留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孩子留守;村里仅有的几十亩林地和200亩耕地,大多分散在附近其他几个村庄,想要整合起来统一经营,也是困难重重。

  因此,早在两年前,村两委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时,听到的大多是质疑和嘲笑:“小六石村,除了石头,还能看什么?”

  石头,曾经是小六石人的骄傲,也是村庄名字的由来。早些年前,村庄周边盛产石料,村民也多以采石、制石为生。那时候,来自小六石村的石匠们,足迹遍布省内及江西、安徽等地,在石料加工行业独树一帜,也给村里留下了不少制作精美的石建筑。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势”,也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磨殆尽。当一幢幢钢筋水泥的现代小楼取代了别具匠心的石头房子,当最早的一批石匠师傅渐渐老去、精湛技艺后继无人时,小六石人才发现:“其实,我们连石头也所剩不多了。”

  小六石村何去何从?两年前,村两委“突发奇想”,提出要在村里建一座玻璃天桥。

  说突然,其实也有因由。数百年来,精明勤劳的义乌商人,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举世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让“鸡毛换糖”的创富故事广为流传。同为80后的村支书周来来、村主任楼献春,都是其中一员。在外经商多年的他们,传承了这种“无中生有”的智慧,也善于把握市场的需求及走向。

  在长期的观察中,村两委干部发现,有200多万名常住人口的义乌,人口密度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放眼全市,真正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村庄却不多见。而近年来,从“千万工程”开始,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和美乡村,义乌一大批村庄实现美丽蝶变。小六石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提升,为发展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没有卖点,那就制造卖点。”周来来说,从决定建造玻璃天桥的那一刻开始,沉寂多年的小六石村,有了生气。

  村口的小吃摊前游人如织。

  事在人为的干劲 “村民的信任,决不能辜负”

  “我好像走在了半空!”“这桥还有些摇晃!”……初夏清晨,迎着微凉的山风,小六石村的玻璃天桥上游人如织,好不热闹。

  从村口远望,200多米长的玻璃天桥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像是搭在两座山丘之间的一道银链。不远处,依山而建的玻璃滑道刚刚完工,一条木制长廊已见雏形。大型工程车来来往往,进行着各类项目的施工。

  “谁曾想到,去年今日,眼前这一切都还在图纸上!”义乌市农林局农村建设科负责人虞晓丽,从几年前开始就关注小六石村的发展,也深知小六石村这一路走得并不容易。

  建造玻璃天桥,资金从何而来?这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经过初步测算,一座长200米左右的玻璃天桥,总体建设费用约为400万元。但集体经济长期为零的小六石村,根本拿不出这笔资金,想要向银行申请贷款,也不符合借款的基本条件。村两委思前想后,决定采用村民众筹的方式,筹集第一笔项目启动资金。

  全村人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这是又一个难题。

  众筹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在小村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我们村里搞旅游能赚到钱吗?”“万一血本无归怎么办?”为此,村两委多次召开动员大会,不厌其烦地向村民进行解说,一点点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

  2017年1月,村两委组织召开户主大会,以每股5000元、共800股的方式向全村人公开认筹。令村干部们没想到的是,当天,就有不少村民拿着存折和银行卡来了——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孤寡老人朱樟荣,将自己存下的1万元养老钱拿了出来,认购两股,成为小六石旅游公司的第一位股东;在外开小加工厂的朱师傅一口气认购了10股,他说:“不管项目能不能做起来,村里想发展、有目标,村民就应该尽一份力。”

  不到3天,400万元资金筹集到位。看着一笔笔转入村集体账户的款项,周来来红了眼眶:“村民的这份信任和支持,我们决不能辜负!”

  万事俱备,只等天桥完工开业。施工期正值夏天,白天酷热难耐,大家就将施工时间改到晚上,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收工;山路难走,大家肩挑硬拉,将设备和材料拉到山上……直到现在,在楼献春的手机里,还珍藏着一张张村干部和村民光着膀子、挥汗如雨的工作照。

  今年大年初一,小六石玻璃天桥正式对外营业。仅凭着村民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几张图片,便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大量游客,春节期间每天平均游客数量超过1万人。望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和车流,村干部们松了一口气:“人来了,村庄就有了希望。”

  农房墙上惟妙惟肖的3D彩绘。

  平凡村庄的传奇 “最大的改变,在于精气神”

  “几天不来,就能在小六石村看到新变化!”行走在村中,我们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

  通往玻璃天桥的上山土路变成了木头台阶,每幢农居房的外立面上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墙绘,餐馆、小吃店和奶茶铺等接连开出,沙滩、跑道、游船等亲子游乐设施陆续建成……了解村庄过往的人都知道,哪怕在今年年初,小六石村都和他们眼前的模样截然不同。

  不过,对于每一个小六石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在于村庄的精气神——

  过去的小六石村,冷冷清清,找不到几个年轻人。可今年春节过后,酷爱户外运动的80后村民朱国强,就带着几名年龄相仿的合伙人来到村中,开出了童趣十足的熊谷餐厅,也启动了攀岩、高空滑索等探险项目建设。不少长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在家门口找到了收入可观的工作。

  过去的小六石村,为争取一笔项目投资,常常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子,却无济于事。可现在,不管是本村乡贤,还是外村投资人,都瞄准了这里,主动找到村两委洽谈合作事宜。今年56岁的乡贤朱友土,自19岁考上大学后就离开村庄,在外闯荡。上个月,他带着投资额高达千万元的旅游项目重回村中,要打造一个占地50亩的生态主题公园,并开办集石艺、石刻等手工艺为主题的创意工坊,进一步提升村庄文化品位。

  过去的小六石村,村民对村庄并不关心,也不关注这里的未来。而如今,就连一些曾长期赋闲在家的村民,每天的“行程”也排得满满当当:要么应聘到村里的旅游公司,帮忙收取门票或维持秩序;要么摆个小摊,向游客出售冷饮、副食或者特色农产品,一天的收入最高能达千元以上;要么与村干部谈谈最新的发现,主动为项目出谋划策,参与村庄的建设。

  小六石村分红现场。

  而对每一个来到小六石村做小买卖的人,村两委的态度都毫不含糊: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不设门槛,不收摊位费,但必须各具特色,诚信经营,让游客体验周到热情的服务。除了玻璃天桥和滑道等个别项目外,村里大部分游乐项目也都免费向公众开放。

  “你们发现没有,小六石村不建围墙。”楼献春说,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让小六石村人气越来越旺,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村里还将全力打造一条“美食街”,租用村民的50间房屋,统一招商、集中管理,并计划联合周边4个村庄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业态与项目形式,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中国乡村版的迪士尼乐园’!”对于未来,村干部们还有更多期待。每一个见证小六石村蜕变的人,也有理由相信,再平凡的村庄,也能创造奇迹。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