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让冒用个人身份信息牟利者无处遁形

发布时间: 2018-05-23 15:32:28 来源: 作者: 吴迪

  跨境物流公司冒用个人身份信息进口货物,本质上是进口贸易逃税行为,不仅侵犯了被盗用信息公民的合法权益,还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扰乱进口贸易的市场秩序,还可能为国内相关商品的市场竞争带来冲击。

  据5月21日央视财经报道,很多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某些人用来做起了跨境商品交易。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一些跨境物流公司借用某些跨境电商平台的壳,将公民身份信息做成购买境外商品的散户订单,进而将进口的需要全额缴税的货物化整为零,违法享受税收优惠。甚至有些跨境电商平台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与这些不法物流公司“合作”生财。

  先梳理一下来龙去脉——这边厢,普通消费者想购买境外商品,一个途径是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下单,按国家规定,每人的消费额度为单次不超过2000元,每年不超过20000元。跨境电商平台接到订单和买家身份信息后上报给海关来清关,随后安排发货。那边厢,一些跨境物流公司运输进口货物需要全额缴税,若“假装”这些货物是个人用户购买,则可以享受部分商品零关税等优惠,进而节约大笔支出。于是,跨境物流搭上了跨境电商的肩,从毫不知情的普通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上揩油……

  跨境物流公司冒用个人身份信息进口货物,本质上是进口贸易逃税行为。如此借壳逃税,不仅侵犯了被盗用信息公民的合法权益。据报道,被盗用信息的人遍及全国各省市,有人甚至“被海淘”几十次,这不仅带来因信息泄露而潜藏的各种风险,还消耗了个人海淘额度,更严重的是,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扰乱进口贸易的市场秩序,还可能为国内相关商品的市场竞争带来冲击。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7.6万亿元,有机构预测2018年将达到8.8万亿元规模。为了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多部门出台了多种鼓励和扶持跨境电商的政策措施,包括海淘减税额度等政策。

  眼下,好的政策被人钻了空子,甚至演变为一条黑色产业链。对此,相关部门有必要从机制、政策、法律等层面抓紧打补丁,进一步完善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的监管,对物流及电商平台等跨境交易的相关环节加大抽检核验频率,对涉及跨境交易的平台加大业务审核力度,同时建立和完善黑名单制度。海关方面也应探索完善信息倒查机制,从快递单号、下单人手机号等信息入手核查,发现问题按图索骥,压缩逃税行为的空间和机会。

  事实上,“借甲之名牟乙之利”的行为在医药、建筑、法律、网约车等行业也时常出没,比如备受诟病的挂证行为,比如网约车以顺风车名义行非法营运之实等。期待此番事件能够让相关部门举一反三,加大力度治理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类似非法牟利和规避监管行为。

  国家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发文,加大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可谓正当其时。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在体量、支付、物流等方面都领先于全球,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我国积极推动“丝路电商”国际合作,与许多国家电子商务交流合作不断加深,这就要求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海外物流等方面夯实监管的基石,不断开拓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 闫允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