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风光》赵梅碧摄
对义乌这座城市而言,这一天注定会被写进历史。
1988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
当年9月20日,《浙江日报》2版头条,以《车到义乌客如涌泉》为题,报道了义乌撤县建市后,市政府所在地稠城新区的变化。
30年后,同样是《浙江日报》,2018年5月18日和19日的头版,分别以《咬定市场不放松》和《长袖舞出新天地》为题,连续报道了义乌撤县建市3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东风,不断实现“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的发展,续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朽传奇。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1988年7月1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义乌撤县建市消息。
草帽市场、前厂后店、兴商建县、养蜂理论、机场开放、铁路开放、电商换市、国贸改革……
商贸特区、中国权力最大县、国际陆港城市、金融生态城市、商务旅游目的地城市、文明信用城市、幸福和谐城市、世界小商品之都……
从“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南闯北到“包高铁、打飞的”踏遍全球,“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代代相传。
从“鸡毛换糖”到“买全球、卖全球”,“义乌”早已超越名词本身、跨越地域界线,成就足以载入史册的“义乌模式”、“义乌经验”、“义乌现象”。
“撤县建市”30年,义乌坚定不移地走“兴商建市”的发展道路,在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的1105平方公里土地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跨越——
从传统农业小县到全国经济强县,成为全省首批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的“发达”县市;
从马路市场到世界小商品之都,万商云集为国际贸易的便利化、规范化“轻关易道”;
从工业小县到工业强市,众多“大好高新”项目纷纷落地,干亿级产业园区绽放活力;
从内陆小城到国际陆港,让“钢铁驼队”重现千年前“无数驼铃遥过碛”盛况的“新丝绸之路”。
商城五月,处处生机勃勃,活力喷涌。义乌人用最原始的冲动和智慧,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曲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优秀践行者。
《国际商贸城全景》吴献华摄
众创之城
2006年,“义乌发展经验”传遍大江南北。
那年,温州“辣妈”刘微只身在义乌街头走了三天三夜。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不停自问,“我什么都不会,在义乌能创业吗?”她很快找到了答案:先瞄准“客流”红利做房产中介,后站上电商“风口”做跨境电商,年销售额已超亿元。
初到义乌时,刘微对电商一窍不通,是在政府举办的创业论坛、电商沙龙中,逐渐掌握电商创业技能,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她看来,草根创业者在义乌容易成功,背后是政府牵线搭桥,构筑各类创业平台,让这里成为低成本、富资源、高回报的“众创”之城。
而全球最具规模的“众创”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是经典范例。在这里,即使是石头,也有机会发光。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了马来西亚籍商人郭集福身上。
14年前,他在国际商贸城租下店面,依托义乌市场的全球辐射力和完备生产链,把一块块南美人眼中的“绊脚石”制作成了“彩宝石”,卖给全球500多家品牌珠宝商。“这里最适合做生意,守在店里就有全球客商上门。”郭集福毫不掩饰对义乌市场的感恩和依赖。
在义乌,政府通过精准调控市场,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导“众创”发展模式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商创业等在各环节延伸,涌现了义乌市工业设计中心、168宾王文创园、陆港电商小镇等一大批新平台。
“在我们创意园,一个文创产品从概念到投放市场,周期最短只要7天。”义乌工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龚晓嵘说,去年创意园完成创意产值1389.3万元,参照深圳创意产业带动效应,带动产值3.46亿元。
这些平台在释放“众创”红利的同时,又会吸引更多的创业人才,让义乌浓厚的创业氛围更具吸引力。如此周而复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数据显示,2017年,义乌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8万户,新设市场主体7.5万户,日均新增205个“老板”。仅在青岩刘村,就聚集着全国2.5万多名创业者,平均年龄25周岁。他们经营着40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
为服务不断涌入的青年创业者,当地政府在村里设立电商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中心等孵化空间,累计举办各类培训700多场,孵化300多个项目;还聘请行业专家打造“青岩刘智库”,组建创业导师志愿服务队,开展200多场创业沙龙、创业大赛等活动。在义乌,这样的电商示范村还有113个。
不论是刘微、郭氏兄弟,还是电商青年创业群体,都是“众创”义乌“点石成金”的生动写照。
而今,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着……
《新城市之光》杨志斌摄
贸易之市
2012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落到了义乌。
当年,义乌国际贸易改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义乌因此成为全国第十个、浙江省第一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为了让商品“货畅其流”,“特区”改革的重点首先落在贸易便利化。义乌港是小商品出口的主要场所,每天近2000个集装箱转到宁波港乘船出海。三年前,义乌海关在全国率先将集装箱进出场信息搬上手机,只要关注“义通关”平台,输入集装箱号就能轻松获得各类物流通关信息。信息透明了,货物通关自然加速,集装箱卡车排队的场景不见了,连海关监管的结束时间都提早了1个多小时。
全国首创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通过出口货物监管方式创新,解决义乌市场“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拼箱组货、主体多元”等特点的出口小商品通关手续繁琐问题。“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小商品走得更快更好。”义乌海关监管通关科陈剑说。为提升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全国首个县级市海关在改革创新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借助改革契机,义乌实施分级管理、差异化查验、小额小批量快速通关等贸易便利化举措,优化免税管理流程。在全国率先探索境外个人采购商开立结算账户,出台“外汇八条”。加快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为义乌小商品出口量身打造一个全面开放的综合平台。
“义新欧”班列,是义乌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格局的鲜活案例。它的起点义乌铁路口岸还是“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起点,向西打通“陆上丝绸之路”直达欧洲西海岸,向东无缝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辐射全球。
“70后”创业者冯旭斌,是“义新欧”发起人之一。2010年,他有了让义乌出发的火车奔向“丝绸之路”的想法。这一思路与义乌市委、市政府不谋而合。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敢为天下先的义乌人在全国创造了新的“独一无二”:唯一由民企运营的中欧班列。
三年多来,“义新欧”班列实现了每周去程四列、回程两列的双向常态化运行,已开行至马德里、伦敦、布拉格等9条线路,辐射沿线35个国家,还成功完成义乌至波兰的运邮测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重要外交场合提起义乌至马德里中欧班列,称其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
聚集多家一线快递企业的云驿小镇、全省唯一在县级市设立的保税口岸、国内首个设在县级市的邮路口岸、即将开通对俄货运包机的航空口岸、还有“义新欧”两头的浙江捷克小镇和“一带一路”捷克站正在谋划……
试点启动后,义乌铁路口岸方圆数公里内,一个集跨境电商、智能仓储、国内物流、快递物流、公路物流、铁路物流、空港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陆港新区已初具规模。
眼下,义乌又在探索市场贸易采购的进口、转口新模式……
《中央商务区夜景》刘国勤 摄
创新之都
2013年,“浙商回归”写入义乌政府工作报告。
当年,在外发展的义乌人周福云,第一次在武汉接待来自家乡的招商人员。“他们希望我能回家乡发展,市里主要领导也支持,但是真正落实起来并没有那么顺利。”后来,周福云去了江苏。
两年后,周福云回了趟老家,却在途中被义乌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拦下。一见面,该负责人开门见山,“我被‘黄牌警告’了。来园区一年多,我们一个高新产业项目都没招进来。”
这次,高新区工作人员是有备而来。他们对义乌招商政策、投资环境等情况如数家珍,“现在义乌政策好,全市上下都很重视,你一定要回来。”而当时,华灿光电准备上LED外延片项目,已经与其他几个城市接触,基本谈妥了扶持政策。不过,义乌没有放弃,先后几十次往返于湖北、江苏等地,最终在项目争夺中胜出。
政策引项目,服务留企业。“以前拿地后,办各类证照到动工要一年,然后造厂房又要一年。现在可以一边审一边造,而且由政府人员全程陪同或代办。”周福云说,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策供给,让华灿光电义乌项目至少提前一年投产,为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得了先机。
引进华灿光电后,投资20亿元的瑞丰光电项目、投资55亿元的木林森照明项目相继落户,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千亿级LED产业集群“世界光明之都”在义乌高新区雏型初显。这只是义乌工业经济从“低小散”向“高精尖”转型的一个缩影。仅2017年,义乌招引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9个,总投资1003亿元;重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94%和99%。
依托党政部门精准发力,义乌已形成以市场、商贸、金融等为核心产业的丝路新区,以物流、快递、电商等为核心产业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以信息光电产业、科创等为核心的高新区,以汽车装备制造、健康产业等为核心的国家级开发区等五大平台。新项目入驻各大平台,将为义乌的未来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一方面依法办事,告别“特权”,一方面守住底线,创新作为,义乌逐步营造出一个开放有序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了特殊的竞争优势。今年,义乌启动第六轮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标准地”、“承诺制”等系列新举措。
未来,义乌将没有难做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