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升(市民监督团成员):布满灰尘的车身、干瘪的轮胎、散发出阵阵异味的车厢……这些长期停滞不动、占据公共空间和有限停车资源的“僵尸车”,不仅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一大“顽疾”,存在的各种卫生与安全隐患更是让人心存忧虑。近几年,关于“僵尸车”的整治行动从未停止,而其中的“易”与“难”也常常令参与行动的一线工作人员充满无奈:如果只是把“僵尸车”拖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前期对“僵尸车”车主身份的认定,甚至对于“僵尸车”车辆的界定都有很大难度。处理“僵尸车”的关键是相关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依法处置,社区要全员发动,发现一辆,清理一辆。
周利萍(社区志愿者):现在“僵尸车”的治理出现了新的现象与问题,比如有的人把“僵尸车”当仓库甚至住人。再比如界定“僵尸车”,仅凭车辆的外观就能认定吗?如果按照停放时间来计算的话,多久没动的机动车可以算作“僵尸车”?“僵尸车”的认定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还有,在“僵尸车”车主的查找方面更是存在重重困难,虽然交管部门通过车牌号或者车辆发动机号可以查到该机动车曾经的车主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机动车出现了车主变更等复杂情况而最终无法确定或者联系上现任车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面对和加以解决。建议发现“无法确认车主”的车子,先集中移走,再做后续工作。还有,要注重发挥基层网格化工作平台和属地街道的巡查作用,对疑似“僵尸车”做到随发现、随上报、随处置。
商报记者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