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档案故事,见证改革开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义乌,随处可以听到货郎们手摇拨浪鼓的声音,他们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不经意间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
“货郎担”挑起大市场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是一座既不靠山又不临海的小县城。20世纪70年代,“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高产贫穷县”“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就是当年义乌的真实写照,一个县的财政收入不及杭州地区的余杭一个镇,义乌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均只有四五分地,农村不少地方连饭都吃不饱。
义乌人自古就有经商的习惯。农闲时,义乌货郎们便肩挑货郎担,以红糖、针线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鸡毛最贱,可是它养活了义乌祖祖辈辈。鸡毛虽轻,可有点风,它就能飞上天!
义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临时许可证
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格外强烈,传统的“敲糖换鸡毛”演变成了“小百货换鸡毛”或进行小百货买卖,“地下小百货市场”日趋红火。但是,小商小贩摆地摊,在当时是明令禁止的,在义乌却怎么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跑。
1982年9月,调任义乌县委书记岗位不到5个月的谢高华,审时度势,冒着政治风险作出决定,他明确表态:“尊重群众首创,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为了百姓利益,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回家种田!”他还开放稠城湖清门小百货市场,并提出“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四个允许推出后,给农民勤劳致富吃了“定心丸”,涌现出了一大批敢想、敢干、肯吃苦的能人。从1983年起,谢高华在不同场合的会议上多次提出“以商兴县”、“贸易兴县”的区域经济发展设想;1984年10月,在全县区乡党委书记会议上谢高华正式提出了“兴商建县”的区域发展战略,即“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
义乌稠城镇湖清门第一代小百货市场
从此,义乌从实际出发,围绕“兴商建县(市)”发展战略,坚持一张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了40年。
就这样,义乌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成为40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大潮中一朵飞奔跳跃的浪花,至今依然活力四射。
神州第一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随着与沿线国家贸易升温,义乌不断融入世界,“朋友圈”越拓越广,与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每年来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近50万人次,采购的各类商品数以亿计,沿线国家客商与义乌经营户在合作中各获其利,互惠共赢。
义乌市红翔进出口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伊尔凡·伊力夏提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他结识的沿线国家的客商越来越多,外贸生意也越做越大。“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不仅是商机,还有民间经贸往来的便捷化。
中欧班列,拥抱世界。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是“义新欧”的运营方,他为这趟专列足足筹备了5年。2014年11月18日,中欧班列从义乌始发,奔向马德里。2015年2月22日,首趟中欧班列返回义乌,这是首列开往中东的直通车。
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填补了义乌市场铁路国际物流运输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到欧洲,并将欧洲的商品运回义乌,再利用义乌市场的网络销售到全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贸易互通。
就是在不断“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愈来越频繁。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参加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企业家大会时自豪地说:“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有个小城叫义乌,号称世界‘小商品之都’……”
义乌铁路口岸大门
小商品成就大舞台。今天的义乌,已经逐渐成为瞭望全球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要传递的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最强音!
义乌江景
讲述人
楼良四
义乌市档案局(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