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是对40年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耕作辛苦、粮食来之不易的真实写照。40年后的今天,农业生产在播种、管理、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托起农业现代化,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昨日,记者来到义乌市飞扬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只见大院内停满了各种型号的插秧机、翻耕机、农药喷洒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合作社负责人虞东红指着几台机器介绍说,这台是我国当前最先进的插秧机,8小时能插30多亩地,抵过去30人一天的插秧效率;这台是履带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割机,它的威力可大了,从割稻、脱粒、去杂、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一天能收割50亩稻谷;这台是谷物干燥机,收割完的稻谷放进去一天就能烘干,一次能干燥10000公斤稻谷,有了它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虞东红的母亲王兰菊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历了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演变。她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生产队为主的农业生产体制,种田、收割、脱粒全部靠人力完成,一天只能作业几分地。到了80年代初,国家实行土地承包,家家户户养耕牛,那时候有台拖拉机和脚踏脱粒机已很不错了。一到夏种秋收,一家老少齐出动,起早贪黑“大会战”。2000年前后,国家出台了一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机械得到跨越式发展。至2007年,农民土地进行集体流转,开始规模化种植,农业机械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像“飞扬”这样的合作社,1200亩农田,只要6个工人就能完成插秧、管理、收割等工作。这是过去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从割稻、脱粒、去杂、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义乌的农业机械化进入到全面高质高效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机装备也从数量多、品种全迈向了科技化、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新阶段。“耕地不用牛、种田穿皮鞋、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插秧不弯腰”,农民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