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弯新月形的湖泊中央,坐落着一座露天舞台,不远处是一座陈旧的石拱桥,背景则是青砖绿瓦的明清古建筑,这里是乌镇“水剧场”。在不久前落幕的戏剧节上,像这种与环境浑然一体的舞台还有不少。
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戏剧节中,乌镇戏剧节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选择到水乡小镇落户扎根。现代戏剧进入中国以后,从一开始就是与城市紧密结合的。国内戏剧爱好者习惯了到现代化的大剧场里欣赏戏剧,在古镇的物理空间表演现代戏剧,并不多见。
很多地方都在发展古镇旅游,各式“古镇”让游客感受到传统建筑与民俗之美,却难免千篇一律,让人逐渐感到审美疲劳。有人开玩笑说,各地古镇上贩售的小工艺品都是“义乌造”,此言虽然未免以偏概全,却真实地反映了古镇旅游模式创新乏力的现状。一些地方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通过举办戏剧节、音乐节等特色活动,探索差异化的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古镇不仅有无声的建筑,不止是模式化的旅游开发,也要追求人与古镇场域的互动。很多古镇“修旧如旧”,表面上很整洁,却干扰了原生居民的生活,建造了“新的古镇”。但是,如果一味任由古镇自由发展,甚至不加限制地大盖楼房,又与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构成了矛盾。
因此,保护和开发古镇,既要让当地人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也要给社会守住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年,“文化出海”成为开展跨文化传播的主题词。文化出海既需要便于外国人理解的介质和载体,以化解沟通障碍;也需要保持传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戏剧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表演艺术,具有天然优势。今年乌镇戏剧节旨在向经典致敬,对老舍《茶馆》的创新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震撼;《樱桃园》《等待戈多》等西方经典戏剧在古镇演出,既散发出别样的异域风味,也展示了人类经典的传承。
活跃在戏剧节舞台上下的,不仅有国内外演职人员、观众,还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整个古镇最富有戏剧性的画面。办了这么多年戏剧节,不少“小镇青年”对戏剧这一高雅艺术不再陌生,也对大导、名角耳熟能详了。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提升了乡镇的文化品质。乌镇是茅盾、木心等现当代文学大师的故乡,本身就享有良好的文化积淀,而戏剧节这样的高雅文艺活动,无疑有助于把小镇的“文脉”延续下去。
要问乌镇戏剧节有什么秘诀,著名演员黄磊作为发起人之一,将成功经验总结为“艺术家办节”。由几位活跃在国内戏剧界一线的艺术家牵头举办,而相关管理人员甘当“配角”,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确实是这个戏剧节“特立独行”的地方。近年来,国内文化办节之风方兴未艾,是否尊重艺术规律,无疑是一条重要的判断标准。
办完了戏剧节,工作人员又紧锣密鼓地投入到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筹备工作中了。区区一座小镇,何以让人文之光绽放光彩?当地奉行的开放、包容、协作等精神,无疑值得外界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