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港,已完成义乌海关监管准备出场的集装箱货车。
编者按:美元贬值时订单下降,世界杯期间满是火热的忙碌景象,特朗普选战时旗帜行业迎来春天……有“世界小商品之都”之称的浙江义乌被认为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每当国际环境发生变化,这里往往在第一时间有所反应。眼下,中美正在经历一场全球瞩目的经贸摩擦。在这场交锋中,中国低端产品被认为首先会受“战火”波及。一时间,象征着中国市场经济活力的义乌中小企业家仿佛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们不仅面临中美贸易战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有欧洲以及新兴市场增长放缓带来的需求下降、电商蓬勃发展等挑战。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身在义乌的商人有怎样的苦恼,又怀揣着什么样的希望?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访了这座城市想要一探究竟。
部分行业的“温度”有变化
“来自美国的订单比去年下滑30%至40%”
从义乌机场出发,乘车向东行进半个多小时,一片巨大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著名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在这个总面积达550万平方米、由5个区域构成的市场中,有经营纺织品、五金、灯具、文具等各类商品的7.5万个商位。有人计算过,如果在每个商位逗留3分钟,按每天8小时计算,逛完整个义乌国际商贸城需要近一年半的时间。
主营泳衣加工与销售的季冬初便是这数万名义乌商人之一。对他来说,今年的冬意来得格外早,因为“来自美国的订单比去年下滑了30%至40%”。美国是季冬初所在的志恒服饰有限公司的“大客户”。该企业每年2000万元的销售额中有六成业务量依赖出口,而庞大的美国市场又占出口总额中的六成以上。
义乌国际商贸城积极拥抱电商。白云怡摄
泳衣类产品并不在美国前两轮对华加征关税的项目中,导致其订单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不确定的“心理预期”。“很多美国进口商不敢下单了。他们担心,现在下单,万一交货时突然被征税了怎么办。”季冬初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和不少客户研判过,如果加征10%的关税,我们和中间商、进口商三家平摊,一家减少3%左右的利润点,还可以勉强抹平成本上升。但如果税率到了25%,那就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了,因为我们的利润率一共也就8%左右。”
季冬初的身后有好几家为自己公司代工的小工厂。每年秋冬季,他都会去这些工厂考察生产情况,但今年他没有去。“往年这些替我们做加工的工厂,今年有70%到现在都没开工,因为没接到订单。10月和11月本来该是最繁忙的加工季。”这名浙江商人向记者感叹,“你一下就能感受到整个行业的温度变化。”
走过季冬初商铺所在的服装区,商贸城的另一端是圣诞商品销售区。在这里,圣诞树、圣诞老人、麋鹿玩具、雪花饰品、彩灯彩带等商品琳琅满目。尽管相比其他商品区,圣诞商品区域的面积并不大。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义乌600多家企业生产着全球2/3的圣诞用品,其中一些企业30%的订单来自美国。
蒋江平是上世纪末最早一批试水圣诞用品的义乌商人。当《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他的店铺时,他正在埋头算账,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圣诞帽样品。蒋江平告诉记者,他的美国客户不多,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原材料成本的变化上。与往年规律性极强、跟随季节而浮动的价格不同,今年许多原材料成本的变化轨迹可谓“前所未有”。
“我们做圣诞帽的化纤布料等都是石油提炼品。贸易战开打后原油价格一度大涨,这些材料作为下游产品也跟着涨价。当然,石油价格变动到底是不是贸易战导致的我也说不清楚,但我觉得和它有密切联系。”蒋江平指着墙上一顶顶帽子说,“7月,中美加征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各种原材料几乎从8月1日起就开始涨价,9月又涨了一轮。比如这顶帽子的布料,之前是9000元/吨,现在涨到1.02万元/吨;还有这种毛绒,从7.5元/米涨到9.8元/米。这导致今年8月以后交货的许多单子,大概占全年订单量的40%左右吧,我们都没怎么赚到钱。”
除了对华贸易战,美国今年其他一些政策也在义乌激起涟漪,比如对伊朗和土耳其发动制裁,这两个国家都是义乌的传统出口市场。“我们今年对伊朗和土耳其的销量都有一定萎缩,因为担心被美国制裁。”一些商户告诉记者。
义乌商人积极应对,乐观看未来
“世界这么大,不是只有美国一个国家”
尽管不少义乌商户都谈到贸易战的影响,但在这里,《环球时报》记者感受到的并不是悲观消极的氛围,而是千方百计突破困难、寻求发展新路径的积极乐观情绪。
“猫有猫的路,狗有狗的路。多找办法,总能填补上损失。”季冬初掰着手指对《环球时报》记者细数着他们的应对之策:“我们正试着直接联系一些美国的进口商,好跨过进出口公司等中间环节,这样能节省一些成本;同时多做点内销,现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大,尤其是很多学校都为孩子开设游泳课;再加上汇率贬值抵掉一点损失,我们在设计环节再加强一点……所有加起来,也能把影响消化不少。”
金女士是国际商贸城三区做文具的商户。尽管今年的美国客人有所减少,但她并不担心,因为产品的客人“比较多元化”。“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单子我们都有,虽然这些地方有时更偏好中低端产品,利润率较低,但胜在量大。”金女士一边理货一边向《环球时报》记者反问道:“世界这么大,又不是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对吧?我们还是正常做买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名看上去不到40岁的女商人对未来很乐观,觉得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打不了太久,因为“要真打到成本上涨我们消化不了的程度,美国市场上的消费品价格也得水涨船高,他们的民众吃不消,特朗普就得下台”。
金女士的乐观心态并非没有依据。浙江省进出口数据显示,尽管外部贸易环境不稳,但在2018年前三季度,该省的进出口总额仍然高达2.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增长9.7%,达到1.57万亿元。
与此同时,有一些生意人嗅到变化的气息,转而投身进口行业,这在一向以出口为导向的义乌显得颇不寻常。施新雨是义乌泰美家全球优选的总经理,当《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义乌采访时,他正打算前往上海参加进博会,寻找更优质、更广泛的货源。“国内市场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量很大。”施新雨对记者这样解释自己转行的初衷,不过他也表示,“在这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像我们义乌这样传统做出口的中小企业,要做进口还需要面临如何打开销售渠道、如何打造物流包装等各个环节的问题,挑战依然非常巨大”。
有意思的是,还有许多商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原本就对美国市场不那么感冒”,因为出口美国的程序太复杂,各种要求多,政策也时不时变化,很多商品经常利润很薄。“如果有美国客人来找我们做生意当然会做,但我们也没太大兴趣发掘更多美国客户,”有的商户告诉记者,“如果现在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未来我们还会要求美国客户付现金,降低我们自身面临的风险。”
面对外部挑战、内部监管加强……
一名女商人的目标:与“德国制造”争高下
除了贸易战,义乌还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就外部而言,欧洲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缓导致需求下滑,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中国中低端消费品生产的有力竞争对手;从内部来看,在中国城市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安全监管、环保等政策措施愈发严格,许多小微企业不得不搬离或关停。对义乌而言,寻找产业升级等新出路已迫在眉睫。
面对挑战,义乌商户古乐扎德五金工具致力于打造高质量产品,与“德国制造”一争高下。白云怡摄
王晓娜所在的古乐扎德五金工具是首批尝到产业升级甜头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营高端农用、工用和建筑用五金用具,去年一年的出口总额大约是6000万元,其中超过40%是高附加值产品。今年,他们的销售总额预计将“逆势”上涨至少10%。王晓娜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期间,时不时有外国客人走入店铺,向她询问各类产品的报价。
王晓娜告诉记者,她的公司从3年前开始主攻高端市场。“比如这把钳子,前端这块是铬钒钢,专业的工业高端钢,建筑和工业上用的钢丝、铁钉都可以夹断,且耐用性很强,至少可以夹2000次。”王晓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要小看这把小小的钳子,这样品质的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和德国造得出来,其生产环节也无法转移到东南亚,因为那里不具备技术、成熟的产业链及其所需的工人。所以别人每把卖8.5元,我们卖13.5元,照样很多人愿意买。而且,它的利润率可以达到30%,这一利润空间意味着我们消化外部风险的能力比较强。”
这名女商人还有更雄心勃勃的计划:她要在未来3年继续提升产品质量,好在全球市场上与“德国制造”一争高下。“现在很多客人还是对德国货更信赖一些,这也正常,德国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有了今日的积淀。但我相信,不出三五年,至少在我们这个小领域,‘中国制造’肯定可以和‘德国制造’分庭抗礼。”
在义乌人为求变求发展而努力的同时,义乌当地政府也在加快推动这座城市的转型。在国际商贸城中,义乌市科技局专门开设一个高新技术产品体验馆,在这里展示智能家居、3D打印笔、抑菌刷毛牙刷等“更新换代”后更具科技含量的产品,为义乌小商品的未来指出方向。
与此同时,义乌政府也在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先后成立了26个电商产业园,以解决义乌小商品“产”与“销”的结合问题。在实地走访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发现,不同于外界对“电商打垮义乌小商品城”的简单想象,义乌生意人对电商相当欢迎。许多人告诉记者,电商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销售量,而由于义乌主要面对的是大宗采购,客户依然需要到实体店看过货品后才下单,“只是现代通信技术让他们减少了亲自前来的次数”。
在刚刚结束的第24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上,义乌共吸引20.4万多名访客和买家,同比增长13.09%。博览会期间达成6万多笔交易和合作意向,总成交额184.28亿元,同比增长3.1%。
数据的增长固然让人欣慰,而人的变化则更令人惊喜。在和《环球时报》记者讨论中美贸易战和其他种种挑战时,施新雨突然讲了这样一段话:“人类正在从‘大工业’时代迈向‘数字化’时代,所有的逻辑都会推倒重建:工业时代是线性的、连续的、可预测的;数字时代却是断点的、突变的、不可预测的。工业时代在于占有和拥有,数字时代在于流动和分享。”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描述来自于他最近看的一本书:《世界在变软》。一瞬间,眼前的这名浙商仿佛与30多年前“鸡毛换糖”的义乌人的影像重叠在了一起,穿过时间的光影,两者的形象似乎既一样,又不一样。
或许,义乌和义乌人都在经历着一场时代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