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今日话题 正文

大师逝去,并不意味着今不如昔

发布时间: 2018-11-14 09:24:51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栗中西

  华语世界刚刚送走金庸,“漫威之父”、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去世的消息又传来。很多中国的漫威迷陷入了回忆和悲痛之中,形同前段时间的武侠迷,朋友圈里的缅怀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名人集中逝世,死亡的震撼感被叠加了,很多人顿生“大师逝去,时代挽歌”之感。尽管这种集体缅怀,客观上为我们快节奏的粗粝生活注入了难得的温情,但也有些人,因为无法理解这种前后相继的死亡,生出今不如昔的感慨。

  “大师时代逝去”的论调并不新鲜,这几年几乎每隔一段时时间,都会出现一波名人逝世的消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类感叹。霍金、饶宗颐、李傲、单田芳、金庸......今年以来的逝世的名人,依旧很多,其中不乏被冠以“大师”头衔的,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怀。

  有一种理性的声音试图分析这种现象:八十年代以后社会的极速进步,使得更多文化、娱乐、商业乃至科学人士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所谓的名人,而在那之后广为知晓的名人,正大面积地迈入老年阶段。也就是说,名人的集中离去刚刚才拉开序幕,就像一场无法避免的流星雨。

  根据物理学的“人择理论”解释,我们看见,因为我们恰好在一个具备条件的区间。去世的名人变多了,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盛产名人的时代,名人的数量多于早前,大师的数量也相应上升。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达程度和传播能力的突飞猛进,决定了大师的密度。

  替大师惋惜的,必不懂大师的伟大。民国著名报人史量才被害,报业同行送来挽联:“公过去不曾过去,他未来没有未来”。所谓“千古”并非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吊唁用语,生命总是有限的,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智慧遗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就真正做到了名留千古。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记得两千多年以前的孔丘,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一百多年前的孙文......这种意义的延续,是人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对抗死亡的武器。

  大师的养成需要时间,比时势造英雄更伟大的是英雄造时势。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向我们展现了12位传奇人物的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列夫·托尔斯泰、列宁、歌德、拿破仑、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些名字无一不是闪耀人类文明史的人物,他们也无一不受命运的磋磨,身处远比今天艰难的时代,但是坚定的个人选择和充满偶然性的宿命,让那些本来将熄未熄的生命之火,最终上升成为闪耀的星光。

  每一个时代都可能是造就大师的时代。大师没办法订制,相比催促,更需要时间来孕育和甄别。在否认自己身处的时代没有大师之前,除了谦逊地等待,或许也应该审视自己所投身的事业,是否与历史潮流前进的方向一致,审视自己是否对其葆有一以贯之的热情和坚持。隐藏于个体的身上的崇高可能,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奥秘。如果一定要说我们身处一个大师逝去的时代,那么,我们也同样身处大师正在被孕育的时代。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