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媒体看义乌>2018年>图片报道 正文

【浙江日报】冯爱倩:鸡毛飞上天

发布时间: 2018-12-10 09:03:53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 石磊 龚望平 袁华明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冯爱倩,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代经营户,也成为了第一代管理者。她是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冯姐”的原型。冯爱倩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场发展的全过程,至今仍在义乌收藏品市场摆摊,而且一家三代接力在市场做生意。

  冯爱倩向记者展示她和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合影。拍友 龚献明 摄

  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有冯爱倩的身影,那个拦住领导要求摆摊的妇女,原型就是冯爱倩。如今,她每天依然在义乌收藏品市场摆摊,和丈夫一起卖字画古玩。

  1955年初中毕业的冯爱倩,一副红装红鞋齐耳短发的打扮,是个典型的女强人。她说自己和父亲都出生在金华兰溪,祖籍义乌佛堂,她结婚后就赶上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随丈夫杨兴桂落户到义乌柳青公社杨街村。仅靠在供销社工作的丈夫那几个死工资,当时连一家人的肚子都填不饱。

  到了1979年,5个儿女也大了,上学、穿衣都得花钱,做妈的冯爱倩顾不了啥“面子里子”的,她看到稠城镇一块大火烧毁的房基地上有人提着篮子在卖各种小商品,一天也能赚回几块钱来。这对冯爱倩来说,太有诱惑了。

  1980年,为了把农村的户口迁到城里,她卖掉了10担谷子,每担8元,总计80元。入夜,冯爱倩摸摸口袋里的钱,心里不停地想着“小钱变大钱”的事。

  冯爱倩又托人从信用社贷了300元。有了这380元的本钱,已过不惑之年的冯爱倩便开始了艰辛的从商之路。

  冯爱倩每年都会去看望老书记谢高华。拍友 龚献明 摄

  新外号“冯姐”

  源自一段老故事

  冯爱倩很瘦,很精干。今年82岁的她,却有一个新外号“冯姐”,这要从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的热播说起。

  电视剧中,“冯姐”为了要回被没收的货物,拦下了“谢书记”的车。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冯爱倩当年向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反映情况的故事。

  “电视剧里的那些情节,我确实经历过。”冯爱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然,我只是拦住谢书记,没拦车。那时候义乌还是泥地,只有几辆吉普车,没有小车。”

  1982年5月的一天,46岁的冯爱倩鼓足勇气站在了义乌县委大院门前,准备堵住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跟他讨个说法。对于家庭生活拮据的冯爱倩来说,她实在想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地卖点别针、鞋带和钮扣,挣点小钱,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见到了谢高华,性情直爽的冯爱倩劈头就问:我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政府为啥不让……一激动,她说的都是义乌方言。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来自衢州,听不懂,就让她去办公室谈。

  这一谈,就是一个下午。

  “讲得激动了我就想抽烟,然后我递给他香烟,他也接了抽了。我当时抽的是1毛7的大重九,谢书记抽的是3毛5的蓝西湖。他很自然地接了我的差烟。我就觉得这位书记好打交道,我可以向他倒苦水,他也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回忆起这段被演绎了无数次的往事,冯爱倩不仅如数家珍,而且神情激动,不禁站了起来,双手模拟当时两人“交锋”的情景。

  最后,谢高华告诉冯爱倩:“我理解你,同意你摆摊;会告诉有关部门,不来赶你。”

  冯爱倩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过去在义乌饭店当厨师,一天工钱不过9毛钱。困难的时候,家里5个娃只能分荸荠吃。此后,冯爱倩跑遍全国各地百货公司,进点很便宜的纽扣、鞋带、别针什么的,第一天摆摊,除去成本、开支外,净赚了6元多,一个月下来,竟然比在供销社工作的丈夫杨兴桂的33元工资多得多了!

  1982年9月,简陋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在湖清门诞生了,冯爱倩成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针对农民进城经商和开放集市贸易市场这两个议题,同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并毅然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四个允许”。

  当时“混”进剧院旁听这次全县干部大会的冯爱倩至今仍记得,在会上,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对农民经商表示坚决支持。在四周雷鸣般的掌声中,冯爱倩几乎开心地跳了起来,马上跑回家告诉丈夫这个大好消息。

  冯爱倩也幸运地成为义乌取得0001号许可证的小商贩,她领到的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营业执照。

  市场开放后,大街小巷挤满了,周边的农民也都进城来了,摊位一直摆到了县委大院的门口,有上千种产品在市场销售。

  时光掠影浙报制图:顾光帼

  市场里的“阿庆嫂”:

  小商品城的奉献者

  从赶集到固定摆摊,冯爱倩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升级换代,“回忆起来,其实真正以摆摊为职业也就是在1982年至1993年间。”1993年后,她就开始卖掉摊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参与管理“中国小商品市场”。“忙哩,几万个摊位,十几万个商家,天天都有你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冯爱倩于是有了个外号“阿庆嫂”,她不光是义乌市场第一代经营者,还是义乌市场的第一代管理者。

  记得有一次,义乌小商品城的经营户发生摊位权纠纷事件。甲借用乙的钱买下摊位并申请办证,后租给乙经营。乙觉得买摊位钱是自己的,就该拥有摊位权。纠纷发生后,双方互不相让,积怨越来越深,最后发展到动武打架的地步。冯爱倩将他们“请”到办公室,一些围观者也挤进来看热闹,工作人员赶也赶不出去。冯爱倩沉着冷静地应对复杂局面,她提高嗓门对看热闹的人说:“是不是都参与了打架?那好,全留下!”三言两语就镇住众人。在她耐心调解下,发生纠纷的双方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冯爱倩有一句口头禅:“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她还是个反扒能手。1997年,一个来自外省的扒手,在市场收摊时乘人不备行窃,恰逢冯爱倩与同事下班。见此情况,她立即冲上去扭住扒手。搏斗中,她大拇指被挫伤,肿得老粗,仍不畏惧,小偷终于被她逮住了。冯爱倩后来被义乌市公安局授予“见义勇为”奖。

  冯爱倩对市场的治保和个体劳协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1993年至今,她将一大半的时间花在这上面,在小商品城,她处理调解各种纠纷不下万起,为此,也结下了一些怨、得罪了一些人,但她无怨无悔。30多年中,她默默奉献,没要一分钱的报酬。她说:“现在日子好过了,我要竭尽全力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商城繁荣尽一份力。”

  “老娘”的心愿:

  一个小商品家族的传承

  2018年10月的一天,记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再次见到了冯爱倩。老人是来看望她的大孙子和孙媳妇的,他们的第三代在第三期商贸城的新针织市场开了一个摊位卖袜子,也继承了奶奶的精明和能干。冯爱倩的5个儿女中有4个是做生意的。

  采访时,其他摊位的业主来串门,一见冯爱倩就递烟叫“老娘”,“老娘”是她早年的一个外号。冯爱倩有个一技之长,就是会说兰溪话、义乌话、金华话、绍兴话等许多方言,靠着能说会道,早期进货生涯也给她解决了许多难题,也得到许多陌生人的帮助。因此,在小商品市场成立初期,冯爱倩便提出了“客人就是龙,不来就受穷”的理念,即要求摊主善待外来客商,也要求市场管理者把外来客商的利益放在市场管理的第一位。这种帮外不帮内的做法当时让义乌人难以理解,有人甚至骂冯爱倩是“牛角往外弯”。

  大家谈论起当年的事,老人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冯爱倩说:“义乌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我的功劳,靠的是谢书记敢担当,靠的是党的政策好,靠的是我们义乌人勤劳。”

  冯爱倩至今还用老年手机,她走在现代化的义乌国际商贸城,看着一个个曾经熟悉的摊位,就像一位普通的老太进城逛街。谁也没想到,多少年前就凭这么一“摆”,摆出了全国小商品的大流通,摆出了义乌成千上万个富裕家庭,摆出了浙中一带经济大繁荣,摆出了联通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城。

  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从昔日人贫地瘠的内陆小县,到今天的市场传奇——义乌的发展“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鸡毛飞上天”的故事,每天都在义乌上演。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由市场激活,一切让市场回答。从最早的“马路市场”起步,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市场就是义乌的“点金术”。义乌40年来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开放发展、融入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而冯爱倩是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场发展的全程见证人,对未来,她更加充满信心。

  
编辑: 楼菲莉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