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专题>规矩方圆>古代廉吏 正文

义乌古代廉吏——朱之锡

发布时间: 2018-12-14 14:56:33 来源: 中国义乌网 作者:

朱之锡像

  朱之锡(1623—1666),字孟九,号梅麓,义乌义亭陇头朱山头下村人,清初治河名臣。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朱之锡治理黄河、淮河及运河长达10年,殚精竭虑,卒于任上,年仅44岁。三河黎民颂其惠政,奉为“河神”,沿河立庙,称之为“朱大王”。

  明天启三年(1623)农历十二月初七,朱之锡出生在北京。他从小聪明绝伦,与众不同,求学异常刻苦,清顺治三年(1646),以首科荐举。第二年参加了由礼部主持的会试,经过天子亲策于廷的殿试后,年仅24岁的朱之锡就中了清朝第一届进士二甲第八名,选为庶吉士。顺治皇帝甚为器重,顺治十四年(1657),朱之锡升吏部右侍郎兼弘文院学士,掌管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同年,原任总督河道要职的杨方兴卸任,顺治皇帝谕吏部旨说:“总河事务重大,必得奇人方能胜任。吏部右侍郎朱之锡,气度端醇,才品勤敏,着升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朱之锡受宠若惊,跪伏于地,说:“臣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即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朱之锡时年35岁。

  朱之锡赴任之后,不是劳于奔命治黄堵决口,就是淮河告灾,亲临抗洪第一线。先后多次向朝廷奏本治理河道的合理建议,都被获准录用。朱之锡每年都要清理各地河官的财务,发现贪污渎职者,一律从严惩处。

  康熙亲政以后,把河务当作巩固清朝统治的重大政治任务,朱之锡继任总督河道。他十年如一日,心系三河,尽忠职守,不论哪里告急,他总是日夜兼程地赶到。足迹几乎踏遍黄、淮两河各地。朱之锡外出巡视工地,酷夏不张伞盖,寒冬不穿皮袍,与军民同甘共苦。由于他的呕心沥血,三河水患得到极大程度的抑制。在他任总督河道的10年中,没有发生过重大水灾,沿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朱之锡墓墓碑

  朱之锡治河期间,多次向朝廷上奏,申陈沿河人民之苦,建议体恤民情,合理摊派大役并发给钱粮,实行以粮赈济,给两河民众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沿河民众纷纷称他是为民作主的一等好官。

  朱之锡为官清正廉洁,对各地出现的官僚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他在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为了严肃吏治,惩治贪官的朝奏就达15次之多。但是,他又心怀仁慈,对被弹劾罢职的官员,总是寓仁教于大法之中,都给予生活上的出路,有经济困难者就自掏腰包,给予资助。因此,被处置的官员,后悔不已,对朱之锡的高尚人格,闻者感泣,道谢不绝。

  朱之锡总督河道10年,以勤俭为本,经营有方,河库存银由10万两增长到46万余两,存银分文不花。按朝中规定,可将5万两“羡余”赏给朱之锡本人,但他却分文不取。他死后“家无余财”,所剩的仍是祖遗的三间泥墙瓦房。

  1666年,朱之锡去世,讣闻于朝,一时中外僚友,无不嗟悼。噩耗传来,两河百姓皆悲号陨涕,其济州士庶,或巷哭不已,或匍匐聚哭于堂,如是者累月。济宁州知州廖有恒在陈情朱之锡的事迹时说:“(朱之锡)坐镇任城,南北驰驱。万艘借挽输之力,军民调剂,群黎享安楫之利。新河开而漕弁欢呼,纤夫苏而役工敛福。条议损益,已无病于民生。节省帑金,更有裨于国计。殚心劝赈,生活者亿人。尽瘁鞠躬,捋荼者十载。”“痛遭薨逝,合州人民罢市,辄相扶老携幼,匍匐恸哭,若失考妣,至今言及,无不泪下。”

  《梅麓公行略》称:“其居官清介,一切耳目玩好,无所尚。惟藏书百卷,被服如儒生,布衣蔬食,泊如也。”

  朱之锡一生为官,两袖清风,他为治理河道,造福黎民百姓,鞠躬尽瘁、舍身报国,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傅健 朱俊琴)

扫一扫加中国义乌网为好友
编辑: 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