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村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多人失联,牵动着无数人的心。10月1日晚,时针无情地指向自然灾害救援黄金72小时的末端。失联的父老乡亲生还的希望如何?记者现场采访了地质、医疗、救援等方面的专家。
现场搜救的民间救援队数位资深队员表示,这次搜救难度很大。首先,滑坡山体落差巨大,冲击力强。塌方量达40多万立方米,且多巨型石块。房屋受冲击后向三个方向移动,位移较远且没有规律可循,造成定位困难。而且,苏村村道狭窄,在救援之初,大型专业设备无法及时进入,损失了一些时间。
蓝天救援队用蛇眼生命探测设备深入废墟下方,却看不见一丝痕迹,废墟里尽是雨水混合后的泥浆。义乌紧急救援协会人员则形容,现场就像大量水泥灌入墙体内,把仅存的空气都挤了出来。
参与过多次救援任务的浙江公羊队队长徐立军表示,巨大的石块从300米高处滚落,砸到房屋就是一片废墟,水流又让生存位置点极难判断。搜救现场有二次塌方的危险,但搜救队员顶了过来,就是希望看到奇迹中的奇迹。
据搜救队员目测,塌方形成的堰塞湖高达30多米,长60多米,且当地降雨不断,造成堰塞湖极不稳定。
丽水市水利局总工程师徐荣华告诉记者,现场堰塞体体量巨大,给挖掘导流渠和恢复河道等工作造成巨大困难。
1日18时左右,苏村又下起了大雨,距离灾害发生已经超过72小时。在省第七地质大队滑坡位移检测站,记者看到观测员正拿着高倍望远镜朝灾害点望去,这个位置正对滑坡体。据目前的观测和天气状况,坡体还存在发生位移的可能,这给救援行动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专家王沈华分析,区别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山体滑坡的被埋人员在山上滚石、房屋倒塌以及泥石冲击带来外力损伤大的情况下,生存空间更小,呼吸障碍制约因素更大。
尽管塌方给生命的存活带来巨大挑战,但搜救队员从未有一丝一毫懈怠。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搜救区域机械轰鸣,20余台挖机井然有序开工,以十二分的努力争取发现生命的奇迹。
大雨过后,搜救区域泥泞异常。武警交通部队八支队副支队长王选文蹬着雨靴、蹚着泥浆,往土方堆积的坡顶爬去,记者想紧随其后,可双脚就是不听使唤,深陷泥浆中,每一步都很吃力。
王选文说:“由于没办法确定失联者的具体方位,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反复搜寻,希望能够找到线索。”
然而,情况却不是很乐观,因为塌方形成了堰塞湖,救援工作要顺利开展,就需要安全处置堰塞湖水体。对此,专家们仍在彻夜商讨,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推进搜救。
10月1日,苏村村民利用白天时间回村自救。傅长琪摄
10月1日,丽水供电公司员工对救援现场新增照明点线路进行架设。陈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