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光亮,入口香甜的义乌麻糖。
中国义乌网1月20日讯(商报记者 陈金花 吴江平)切麻糖,对上至耄耋老人、下至80后青年的义乌人来说,都是鲜活又甜蜜的记忆,就像把义乌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甜蜜生活黏合在一起了。
按义乌的年节传统,过了腊月半就陆陆续续开始切麻糖了。门外寒风刺骨,雪花飞舞,屋里却是既馨香又温暖。甜腻腻的味道村子上空弥漫着,还有那“咔嚓咔嚓”的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把年味渲染得浓浓的……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家家户户切麻糖的忙碌景象已不多见了。不过,麻糖并未离我们远去。在义乌,随着近年来红糖产业的再度兴起,还惠及了切麻糖的产业。廿三里的李宅村就是应运而生的一个麻糖专业村,如今村里已有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麻糖厂。
冬雨霏霏的周末,我们驱车来到李宅村走访。还未进村,一股熟悉的糖香味儿就若有若无地在鼻际萦绕。随即,李宅村村委会对面的“德巧麻糖”四个大字及鸡毛换糖的彩色墙画,也一一映入眼帘。
身居低矮平房里的德巧麻糖厂,在旁边高楼的衬托下,显得有些局促。房子虽不大,但十分整洁。
据称,老板娘李巧娟的哑巴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切麻糖高手,“哑巴麻糖”名噪一方。她从小耳濡目染、长年实践,手艺不在父母之下。嫁人后,她又把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教给老公焦德春。来自江西新余的焦德春,踏实肯干,经过六七年的历练摸索,切麻糖手艺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①铁锅里放一定比例的白糖、红糖、混合水、油和麦芽糖,开始熬糖油。
灶台上,铁锅里正熬制着糖油,阵阵糖香扑鼻而来。焦德春不时地观察糖油火候,根据红糖的黏稠度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拌糖。熬糖间隙,他已把爆米花、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好,放在一旁的大木桶里。
②熬油间隙,取各种炒好的原料按比例配好,放在大木桶里。
“切麻糖的功夫,一半在‘熬’上。一定比例的白糖、红糖、混合水、油和麦芽糖,慢慢熬制出有黏性又有一定延展性的糖油。这是制作麻糖的开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焦德春说,糖油熬得太“老”,易结块,拌不开;太“嫩”则易散,少凝聚力,做出来的麻糖不够硬脆,也“冻”不起来。
③糖油熬好后,舀一大勺倒入木桶里。
熬了两小时左右,糖油的黏稠度差不多了。焦德春用一把大铁勺迅速将糖油舀起倒入木桶里,再用一根木棍不停地用力搅拌,搅拌均匀后捏成一个大糖球放进一旁台板上的木框里。然后用手摊匀,再用木滚筒使劲碾平,麻糖压实后,焦德春移开麻糖架,开始切糖。“咔嚓咔嚓”,把一整块麻糖均匀切成数段,再将每一段切成一小片一小片。
④用一根木棍不停地用力搅拌均匀。
看着他们麻利的动作,闻着麻糖的甜香,不知不觉嘴角早已流下了口水。拿起一片刚切好的麻糖,入嘴那刻,米花糖的松、芝麻糖的香、小米糖的脆、黑米糖的酥……儿时过年的味道涌上心头。麻糖色泽光亮,具有香、甜、松、酥的特点,其入口松软,香甜,一落肚,便觉提神饱肚,很有农家风味。
切麻糖、吃麻糖是义乌人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过年习俗。麻糖也叫年糖,切麻糖,意味着过年,意思是过年切的糖或者过年吃的糖。
⑤用滚筒将糖块来回碾压并压实。
“为了‘取利是’,以前义乌还有担年糖的风俗。”在一旁看切麻糖的李大爷说,女儿刚出嫁,娘家要担年糖到女婿家,把年糖分成一份份,然后到村里一户户的分发。
探究麻糖的历史,似起自唐代。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户录》中载有“胡麻糖”之物。胡麻糖,即现在的芝麻糖。南宋吴自牧写过一本风土地理笔记《梦粱录》,此书内容包罗广泛,仅临安一地食品就有240多种,其中,就有鼓儿饧、铁麻糖、芝麻糖、小麻糖、破麻酥等六七种麻糖。
⑥撤除方框后的大糖饼,按照短板宽度切成均匀的数段,再切成片状
明代文献也有记载,明代食疗家韩奕《易牙遗意》中提到制作麻糖的成分比例:芝麻一升,沙糖六两,饧糖二两,炒麦四两,薄荷末少许。如今麻糖的制法,与明代几无差别,如出一辙。
而义乌切麻糖的习俗,在《义乌县志》中也有记载:除夕前,“家家切炒米糖供春节茶食”。《义乌风俗志》中则有更多描述:春节期间,全县城乡用糯米、粟米、油麻、花生、大豆,经蒸炒爆后,用红、白、麦芽等糖切制“麻糖”。
如今,麻糖作为蕴含着义乌传统文化的食品,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正在手工小锅熬制阿胶麻糖的李巧娟说,如今的麻糖品种有几十种之多,有糯米糖、玉米糖、小米糖、芝麻糖、花生糖、核桃糖等,还有加入葡萄干、地瓜干、红绿干果丝、生姜汁等几十种口味,让口味变得更加丰富。
麻糖已经成为一种味觉密码,留在义乌人的舌尖和心上。幸好,还有像李巧娟夫妇这样执着坚守的麻糖师傅,没有丢掉这门手艺,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麻糖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