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乌网3月5日讯(记者 丁园园 编辑 童晓)出口关税高起,外贸形势究竟会怎样变化?作为经济走势“晴雨表”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又将如何应对这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昨天(3月4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播出《义乌的外贸机遇》,聚焦义乌商户从“供应商”到“合作商”,从“坐商”到“行商”,从“卖货郎”到“品牌商”的转型升级。
打通设计端 “供应商”变“合作商”
报道中,朱兰军是义乌一家箱包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春节刚过,她就接到了好几笔国外订单,面对箱包行业透明化的价格竞争以及逐年增加的生产成本,朱兰军一面忙生产,一面不断摸索着新出路。
如何让企业不被替代?唯一的出路就是让产品变得不可替代。与接到订单按图生产的加工商不同,朱兰军的公司现在已有50多名设计师,不仅接生产订单,还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这也是朱兰军从供应商向合作伙伴升级的杀手锏。
设计国际化、反应速度快,让朱兰军和客户的合作变得更加牢固,而且自从打通设计端、渠道端之后,企业的利润至少增加了5-8个百分点。现在,朱兰军的心里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是要做自己的轻奢品牌。
走出去参展 “坐商”到“行商”
从“坐商”变“行商”,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步。跟随《经济半小时》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虞征冬的家居用品店。已经从各地展会中尝到过许多甜头的他正在为3月份的美国芝加哥国际家庭用品展览会做准备,虽然已经是第四次参展了,但是虞征冬每次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展会就是一个风向标,引导着虞征冬的企业走到更宽阔的国际舞台。
通过参展开拓新的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是应对国际市场形势多变的有效途径。这一点,从事饰品生意的林文清深有体会,12年来,林文清每年都会参加4-6个会展,他60%的客户也是通过会展而来。走出去,让林文清看到,产品的转型是必须而且紧迫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同样行走在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路上的还有义乌国际商贸城商户吴响萍。报道中,吴响萍14平米的店铺里,挂满了各类艺术气息浓厚的购物袋,这份独特的气质,让她的店铺像一个被打扮过的姑娘,在周围一堆商铺中显得格外“亮眼”。2015年以来,通过四处参展,吴响萍见的市面多了,产品设计感强了,生意上也有了“内核”上的变化,从拼价格到拼产品附加值,她的订单增加了,利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跳出价格竞争 “卖货郎”变“品牌商”
这是第二次,《经济半小时》的镜头在张吉英的店里定格,对比三个月前的第一次采访,张吉英的店铺至少更新了三分之二的雨伞款式,上千种的款式里,随处可见用张吉英的头像做成的品牌商标。
刚到义乌时,张吉英做生意靠的是薄利多销,不仅十分辛苦,利润还很微薄。2003年,张吉英开始转型,坚持手工做伞,严格把控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型雨伞,张吉英介绍,每个星期她都会增加2-3个系列新款雨伞。
而她转型的秘密武器,就是她背后的两个设计团队——两位主要负责国内和日韩市场的本土设计师和四位负责欧洲市场的设计师。设计不仅给张吉英带来了市场,还打响了品牌,产品由低端做到中高端,出厂单价也从五六元提高到了平均三十多元,跳出价格竞争,让她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
抢先一步的“品牌”优势,让张吉英的未来也有了“大刀阔斧”的空间,她对自己的雨伞有了更高的目标,不仅要做品牌还要做顶级的品牌。“希望自己的雨伞能够做到雨伞中的爱马仕。”张吉英表示。
如今,设计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义乌商家最新的流行语;让产品变得不可替代,正在成为更多义乌商户的奋斗目标;勤劳奋进的义乌人总是在千方百计的突破困难、寻求着自身发展的新路径。
据悉,义乌作为外贸重镇,2018年实现进出口2560.02亿元,同比增长9.43%;其中出口2521.56亿元,同比增长9.4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6.01%,占全市出口49.29%,义乌市出口前十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