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是改变的开始,建议是进步的阶梯。来自浙江衢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徐文光,提出了《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建议:将现行的每周双休制度,调整为一周公休1天、次周公休3天,形成“1+3”的循环休假模式。这样全年周休日总量不变,“大周末”休息3天,“小周末”休息1天,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提供了全年26个分布均衡的“3天小长假”,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能够助力分散休假、缓解旅游高峰压力。
有网站就此进行了网友调查,赞成与反对的比例大约为4比1。休假制度做好做完善了,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都有利,属于多赢。公众期待好的休假制度设计能够“利己利他”,不仅增加自己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而且能够激发更大的消费需求、释放更大的消费能量,从而有利于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助推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就业优先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中国人大约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族群,当整个国家处于财富创造的爬升阶段,人们总是在“埋头苦干”;到了发达国家那份上,少干活、多休闲就是必然趋势。如今旅游确实越来越热,那是财富的外溢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相匹配了。至于旅游的“井喷”,主要集中于国庆黄金周和春节。2018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达7.26亿人次,确实很惊人。国庆和春节之外,如果每个人的年休假能悉数落实,其实就个人而言还有一个机动的长假。
这个“隔周三休”建议很具体,看起来不宏大,但是涉及面其实很广。它当然也是各有利弊的,更多的小长假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如今的集中休假模式带来的弊端,如游客“井喷”、只见“人头”、景区“超载”、服务“打折”等;但这个改变程度究竟会有多大,尚不可知,它有可能像“城市新路综合征”——新修一条马路车辆立马就蜂拥而至,所以,即使在上半年再增加一个七天长假,会不会照样是“人挤人”?会不会实际上又增加了一次交通运输超负荷、接待能力超负荷、环境容量超负荷?还有就是,牵一发动全身,整个国家上下班的体制要大变动,“小周末”仅仅休息一天、“大周末”疯玩三天,给工作、生产、教育、生活等多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未可知。所以,这个富有创新创意的建议需要深入研究探讨。
旅游对时间的依存度很高。在“有钱有闲”这两个维度里,尚未退休、依然工作着的人,“有闲”就是前置条件,没有时间那等于空谈。现在的建议方案,就时间的总量而言,并没有增加。而网友的纷纷意见中,有许多是期盼增加休息时间总量的,或曰“不同意调整单休,不如每月确定最后一周休三天,平时一定要保证双休”,或曰“还不如恢复五一长假,另外每月增加一天休息,这样更好”,或曰“还是春节从除夕开始,一直放假到元宵节吧”,等等。现行周休日和法定节假日,从改革开放初的59天,增加到现在的115天,差不多翻了一番;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增加”是趋势,一定不会是“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