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到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6县摘帽奔向“绿富美”,在全国率先高标准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树立全国样板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农村休闲旅游业大发展……“十二五”时期,浙江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绘就了一张富美乡村新画卷。
厚积薄发,这五年是我省农业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城乡发展最协调的五年,也是浙江创造全国性经验最多的五年。
田野收获更多
临近年关,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百梁桥村的种粮大户许跃进算起了一年收成:虽然这个冬天雨水较多,对水稻收割有不利影响,但2015年的收成不比往年差多少。老许说,多亏农业“两区”给农田配上了高标准的防洪排涝设施。
许跃进所说的农业“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浙江为破解要素制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农业重大决策。如今,从杭嘉湖平原到西南山区,从金华盆地到浙东沿海,一个覆盖全省的农业“两区”总体框架已基本成形,日益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让“许跃进”们获益匪浅。
农业“两区”富了农民钱袋子,也鼓了浙江的米袋子。5年来,我省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886个67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18个516.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75亿公斤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亩产比周边农户高出30%以上,尤其在遭遇灾害时减灾稳产效果更突出。
绿色生态是“十二五”期间浙江现代农业新添的又一张“金名片”。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浙江先后出台相关法规规章、政策意见、实施方案等30多个,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等。
在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一块农田里单是绿色生产技术就集成了9项。“我们村的1100多亩农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经过测土配方施肥,一亩田能减少化肥使用量三成;通过应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色板、防虫网等,种一季稻又少用农药两到三次。”村党支部书记周渭兴说,虽然农药、化肥用得少,田里的产出一点也没少,一季晚稻均产达700公斤。
如今的浙江大地上,不仅生态农业遍地开花,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大循环也正在形成。养猪大县龙游,2015年投入378万元,为各规模养殖场建设300个畜禽排泄物堆放池。同时,依托4家农业龙头企业,畜禽排泄物被收集起来,用于生产沼气、有机肥和发电,产生的沼液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生态种养大循环。
“机器换人”让浙江农业实现“减人、增产、增效”。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全省新增各类农业机械装备7.61万台(套),新增量同比增长81.2%。
浙江的田野上如今不但多了先进机械,还新生了数以万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发展订单农业生产,抱团闯市场、打品牌,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2011年至201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从25939个增至42552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增加250494人。目前,仅农业“两区”内就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557家、家庭农场3664个。
乡村各美其美
在永康市古山镇大圆东村,新的垃圾房正在建设。大圆东村是我省2015年新确立的210个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村之一。“十二五”期间,我省已有98%的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渐成新态势。同时,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75%以上。
自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升级进阶。
在农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三河”治理、平原绿化、土地综合整治等组合拳的全面推进下,绿野成顷、屋舍俨然的美丽乡村,如今已是浙江大地的寻常风景。
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同时,各地重点推动“扩面、提升、深化”,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从人居条件改善转向生态环境优化。2015年,水墨吴兴成为我省新培育的12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之一。规划之初,湖州吴兴区就提炼出“湖、山、漾、文、新”五种特色元素,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全省累计培育1710个精品村、324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58个美丽乡村创建县,将一个个“盆景”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特色鲜明的诗画江南新版图。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整治村庄环境,也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全省在完成农村基础公共服务种类补缺的基础上,不断扩面提质。2014年起,“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纳入“五水共治”重要内容,两年来提升了62万人饮水安全水平。目前,全省已实现建制村公路“村村通”,农村客运通达率达94%,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8%,是全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最高、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乡村之美更在“内外兼修”。“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先后把“送戏、送电影、送图书”“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纳入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从村歌、村训或村规、村晚到“善行义举”榜(栏),从“百名专家联百村”四季行动计划到“春耕、夏种、秋收、暖冬”四季行动,全省4513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文化文艺进农村的精神家园。
浙江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以及背后的“活态”文化。今年,我省将对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情况进行验收,并启动第四批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的项目建设。“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强化生态人文导向,全面提升美丽乡村的建设水平,通过环境整治和营造精神文明氛围,推动美丽乡村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农民增收路宽广
在义乌大陈镇马畈村,335户村民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奇幻乐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0300元增加到15000元。建设之初,村里创新股份制经营,将农户承包土地换算成股份,实施土地流转。全体村民都可享受村集体收益分红,村里还建立股权流转机制,现在每股价格已超过6000元。
以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本,农民尽享改革红利。“十二五”时期,我省“三权到人(户)”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均有明显进展,各项生产要素改革全面展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加速了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
过去五年,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4元,同比名义增长9.5%。
农村电商成为农民收入新增长点。在台州天台县白鹤镇鹤栖新村,镇上最好的一家电商去年卖出6000多万双短袜。2015年,全省涌现出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村282个,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300亿元左右。
发挥乡村“各美其美”的生态优势,各地深挖美丽乡村的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美丽产业不断发挥增收潜力。“十二五”期间,全省创建省级农家乐重点县11个,涌现一批特色鲜明的省级特色乡镇和农家乐集中村、农家乐特色点。2015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数、直接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1亿人次和215亿元,全省游客接待量在五年时间里增长182%,营业收入增长258%。
去年,我省在全国提前高标准消除“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6个欠发达县实现“摘帽”。五年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扶持计划和山海协作工程等扶贫举措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收入增幅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过去五年,我省农村社保标准稳步提升。全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60元提高到1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从237元提高到64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245.2元提高到487元,截至2015年,所有县农村低保年标准都提高到4600元以上。
“十二五”时期,我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完善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的农民培训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农民创业就业能力。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分类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转移就业能力培训,加快提升农民素质。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扩大农民创业就业,鼓励以土地、资产入股等形式开展村庄经营,创新扶贫方式,促进农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