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说,“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意思是说画家创作不能闭门造车全凭想象,而是要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体悟生活,获得创作的灵感。对大学老师来说也如此,只有贴近课堂,密切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才能使课程创新真正服务于育人立德的目的。
近日,一则教育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某高校一老师要求学生以微信新增好友人数作为平时成绩,新增1000个以上好友才算及格。不能说这类课程没有创新,因为连笔者都是第一次听说还存在这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具有“首创”意义,但课程之所以受到较大的质疑,是因为该考核方式似乎只停留在形式创新,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其不足之处至少有二——
第一,它难以服务于教学目的。不少学生吐槽,加好友加到心累,有网友调侃称“学校为你关上了及格的门,但为你打开了微商人生的窗”。课程老师则回应,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老师能想到培养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具有前瞻性思维,但采用添加微信好友这样的方式未免简单粗暴。学生的新媒体运营能力,靠的是对网络传播规律的认知和运用,比如利用社交媒体去策划营销一个事件。添加一千多个好友,恐怕反复练习的只是一个搜索微信好友并完成添加好友的动作。
第二,它没有考虑到因材施教。有学生内向文静,有学生善于社交,有学生精心打理自己的社交空间,有学生热衷于在社交空间做微商。以微信新增好友人数做考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除了极少数很喜欢加人微信的同学,大部分同学都会以此为烦恼,可能会对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有教育专家就指出,盲目加好友只为完成课程成绩可能会造成自身社交圈子混乱、隐私信息暴露等问题,学生应权衡好利弊再去完成。
实际上,从添加微信好友到宠物驯养、减肥瘦身,到“爱情观”养成、海岛野外求生训练,甚至“游戏课”,国内高校里的创新课程、特色课程已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有些课程上过几次或者是个把学期就撤掉了,有些课程受到学生的反感和社会的质疑,其原因就在于课程创新流于形式,课程设计太过于理想化,新鲜噱头是有了,却没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没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个角度讲,课程创新不仅要一味图新鲜,图别具一格,关键是要干货,能让学生在课程实操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培养起一定的情操。因此,大学课程创新,要立足于立德树人,从教学实际和育人目标出发来反观课程的设计,仔细分析课程能够达到的效果和可能造成的弊端,而不是脑袋一热,就搞出一个新形式让学生去做,倘若学生最终没做好的话还指责学生主观上没用心,那就更不应该了。
也应看到,创新课程受到热议,正说明了高校急需课程创新,因此只要敢于创新毕竟是件好事,值得鼓励。大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堂实践,有创新的无限源泉,但现在课程创新还是偏少。学校和老师不妨多下功夫在课程上创新,并且让创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多聆听学生的意见,共同让课程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