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有时候焚去的是杂念。”香道师应晓燕不愿意别人称她“香艺师”,她说,“焚香又不是什么奇怪的杂耍,不需要围观,严格遵照古法品香,会发现香里有道,仅此而已。”
从茶道到香道,这个90后不一样
记者近日见到应晓燕时,她穿着黛青色的棉质连身开襟衫,端坐在桌子一角听大伙儿聊天,直到有人提议“喝一杯”,她才起身到一旁的竹编包里去寻东西。
等她转身回到桌前,手上多了个自带的杯子。再次坐下的时候,她熟稔地开始泡茶、分茶,似乎一瞬间进入了她的世界。“做香道师之前,我钻研了多年的茶道。”普洱茶泡好了,她的故事被盛进茶碗里,端到记者面前。
“香道和茶道有许多共通之处。”应晓燕似乎是习惯微侧着头,一边照顾茶桌上朋友们的杯子,一边从包里取出巴掌长的香插,点起一支线香,点燃后在手里用关节力量轻轻一晃,明火熄了,一股灰白色的烟升腾起来。“沉香特别宁心静气,这小小一支,能燃上20分钟左右,余香在屋里能停留几个小时。”应晓燕说,“香道,不是表演艺术,它离生活很近。”
记者静静地观察着这位隔桌而坐的香道师,猜测着她的年纪。
“80后?”
“不,90后。”应晓燕抬起头说,“我不喜欢玩游戏,不泡吧,不喝咖啡,就喜欢品茶、品香。”应晓燕说,品茶和香道里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学习过程中,她也收获了平静、豁达的心态。
90后,义乌人,应晓燕的身份揭秘了,却没有引发在场朋友的任何异样表情。“一起品香的香友一般不过问这些,不会好奇也不至于惊讶,大家对香的兴趣更为浓厚。”应晓燕说,目前她所在的香馆位于义乌市中心的“海南香树沉香”,店里经常会有品香雅集,邀请一些香友一起制香、焚香,在香气氤氲中寻觅一方净土。
和沉香为伴,任岁月悠且长
人们经常提及的品香主要是品闻沉香、檀香和配伍好的合香,主要有线香、隔火熏香、篆香等。在众多香料中,应晓燕独爱沉香,热衷用沉香粉等一展隔火熏香、篆香等古法香道魅力。
在品香雅集中,应晓燕会向香友们展示传统用香方式——隔火熏香。隔火熏香是一种精致的熏香方法,形成于唐代晚期,不直接烧香品,而用炭饼作热源,在炭火上置放隔热材料(云母片、银片、瓷片等),使炭火徐徐熏烤香品,减少烟气,香味散发更为舒缓美妙。欣赏香道师完成隔火熏香的步骤之后,在场香友可以靠近香炉参与品香,互相交流心得。
“品香体验是独特的,不同的香具也会带来不同的品香感觉。无论是传统的隔火熏香或线香,还是现代用香方式中常见的电子熏香,都会让品香者感受到香的美妙和气韵。”应晓燕说,香的文化气质,在篆香中可见一斑。篆香在宋代已是文人雅士的闺阁挚友,香具、篆模都有特定的使用轨迹,轻柔细腻的香粉和铜制香具在一刚一柔间考验着香道师的手法和心境。
“天下无难事,但香道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熏香容易灭,篆香容易散,如果香、火、炉、灰、炭,这五项元素掌握娴熟了,香具运用熟练了,香道精髓就初步掌握了。”应晓燕告诉记者,通过赏香、闻香、熏香,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仪式。
如果焚线香,应晓燕就特别喜欢闻香观烟的感觉,袅袅青烟变化无穷,一会儿收,一会儿放……瞬息变化微妙。一炉香,一缕烟,既可静思,又能洞察梵烟缥缈。最有趣的是,还能通过观察烟、灰的状态,了解到一款香的油脂含量和粘合剂情况,掌握最基本的好香坏香区分。应晓燕举例说,一段好的线香,香烟灰白色,烟行连续绵长,香灰断成截且手感细腻。
“香道是一种雅致生活,目前还很小众,义乌的香道师人数极少。”应晓燕说,“会有更多人来欣赏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国人不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