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健
中国义乌网5月1日讯(义乌商报记者 刘军)对每一张床,吴小健每天早晚都要擦洗一遍;这里,有十多张床,每一张都“亮晶晶”的。
对每一位逝者,吴小健视如自己亲友离开,因为他觉得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每一位逝者都是生命的“最初”。
22年来,他以“馆”为家,以丧户满意为“魂”,在平凡的殡葬岗位上坚守与耕耘,展现一名殡葬职工“平凡中的非凡”。昨日,从浙江省民政厅传来消息,他被评选为全省30位“最美民政人”之一。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吴小健的座右铭。1998年,吴小健刚进殡葬服务行业时还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小伙子,面对崭新、极具挑战的岗位,他的“牛劲”上来了:一定要把这项别人不敢干、不能干的工作干好!当时,义乌刚推行火化,不少丧户提出要为逝者进行防腐处理的要求,而这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在上级支持下,吴小健先后到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培训,对《殡葬服务学》《防腐学》《人体解剖学》等一系列学科进行系统学习,回来后学以致用,夜以继日专攻防腐技术,在浙江省第一届殡仪服务技能大赛上,他过硬的专业技能让业内同行刮目相看。
融入团队,“好青年”建功立业;坚守岗位,“好样子”赢得荣光!无论是年仅几岁的幼儿,还是年过七旬的老者,吴小健总是捧着一颗真爱之心小心翼翼、仔细再仔细。遇到“大整容”,他更是一马当先。被火烧得面目全非的,因车祸死亡支离破碎的,因工伤事故血肉模糊的,因溺水而逝去的……经过吴小健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连续忙碌,逝去的容颜又有了光彩,安详而平静。2007年7月,馆里接到一具遇车祸变形严重的遗体,经过他一天一夜的缝合、整容,终于恢复了“面容”,家属流泪,亲朋鞠躬,不停地向他道谢。这一刻,吴小健对自己工作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刻:通过努力,使逝者得到安息,使生者得到慰藉,帮助逝者在最后瞬间留下美好的容颜,这份工作是高尚的,责任也是重大的。
身为义乌市殡仪馆内勤科长,干在一线。吴小健在内勤这个特殊岗位上经常遇到服务对象的责难,但他有换位思考的习惯,把自己置于丧户的位置去感受,体会服务对象在伤痛压力下的复杂心态,做好每个服务环节来慰藉生者。遇到特殊情况或难啃的“骨头”,他总是抢着上、抢着干,从外勤接运遗体到火化车间司炉,从穿衣整容到遗体防腐整形,他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也不怕世俗偏见,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丧户着想。顶班担任火化工时,他不仅要火化遗体,还要维修火化炉。由于火化炉地下烟道弯弯曲曲,会有大量烟灰堵住烟道,如不经常清理,火化机就无法正常使用,影响工作。炉膛和烟道通常的温度都在800—1000度,有时为了抢修,炉体温度没有降到常温,他就冒着吸入毒气的风险,独自一人爬进几米以下的地下烟道进行清理。下面黑暗沉静,换成其他人,别说在里面工作,就是待上几分钟也会毛骨悚然,不敢靠近,但为了火化机重新顺畅运行,不耽误火化,他就在狭窄的烟道里弯着腰实施清理作业。当他从里面爬上来时,全身漆黑,汗水已把工作服牢牢贴在了身体上。
人求于我不谋私,我求于人走正道,清清白白做人,正大光明做事。多年来,吴小健总是每天5点多最早到单位上岗的那一个,下班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到内勤科受理窗口工作以来,他每天坚持不办完当天业务不下岗。对前来办事的丧户,他自始至终热情关怀、以诚相待,对丧户的咨询耐心解答,做到“一口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量用最短时间办结所有火化程序;遇到不能办理火化业务时,他也能照章办事,耐心解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去年下半年,义乌率先推行“身后事”联办平台,吴小健和同事们精益求精,截至目前,已为逝者成功办理“身后事”4519例,为百姓省跑16000多趟,该联办平台也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更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份工作虽然脏、累、苦,但它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更是一份社会工作,我们要用专业价值观,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来影响和改变他人。我不去,你不去,他也不去,那这份工作谁来干呀?”不善言谈的吴小健多次对记者谈起这个话题。在日常工作中,他就是这样做的,赢得身边领导和同事的赞许,连续多年被评为义乌市先进工作者,成为义乌市优秀社会人才,还获得了义乌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俯首甘为孺子牛,爱岗敬业展风采,在殡仪馆,在生命最后的“驿站”,吴小健和同事们用信念、坚守、忠诚呵护着生命最后的美丽,这种人间大爱,对活着的人们来说,是终生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