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绣湖杂谈 正文

我们不要成为“绝鲎”的一代人

发布时间: 2019-07-12 16:46:55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胡欣红

  中华鲎(音[hòu]),“濒危”了。前不久,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中华鲎的等级从原本的数据缺乏(DD),更新为濒危(EN)。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其野生状态下灭绝的概率高”。

  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比恐龙的历史还要久远。不同的是,恐龙早已灭绝,而对环境有超强的适应能力的鲎,顽强地经受住了多次物种大灭绝的考验,繁衍至今。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物种依然如故,变化甚微,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然而,曾经遍布中国南方沿海的中华鲎,而今竟然走到了“濒危”的境地。这样的转折,始于上世纪90年代。

  鲎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肉、壳、尾皆可入药。尤其是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是蓝色的。更神奇的是,鲎血的变形细胞中含有凝固蛋白原,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反应。从这种蓝色血液中提取的“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和药品等是否被细菌污染,因而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上世纪90年代,鲎试剂引入中国,鲎试剂厂大量涌现,市场对鲎血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对中华鲎的大量捕捞。

  仅仅为医学“献身”,鲎并不至于面临灭顶之灾。鲎在取完血之后,国外通常放回海里。但在有食鲎传统的中国,大多又作为食物被卖到市场。鲎被作为食物虽古已有之,但沿海人民只是“偶食鲎”,并非常规的饮食习惯。而且,成年鲎无毒可以食用,幼鲎无论煮熟或烤熟吃均会中毒,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就是这样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食物,现在却被人大肆鼓吹具有“催奶通乳”、“清热解毒”之类的种种“食补”功能。由于人们争相食鲎,甚至形成了一个不健康、没有规范的全民市场。随着资源越来越稀缺,鲎在餐饮市场也水涨船高。尽管中华鲎被广西、广东、福建列为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但倒卖、捕杀中华鲎的消息依然层出不穷。

  鲎的遭遇并非个例。一年多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而15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

  法制时代,要想让中华鲎、禾花雀等不再沦为盘中餐,必须运用法律利剑斩断利益链。揆诸《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可谓应有尽有,但有法可依之后,能否做到有法必依,却依然任重而道远。

  “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依法严惩之外,亦需帮助人们认清人欲饕餮之害。人们常说,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生长于文明社会的现代人,又怎可悖逆上天好生之德,为了一己饕餮之欲,狠心杀戮无辜生灵呢?为了避免会成为“绝鲎”的一代人,就不要再抓它煲汤了。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