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义乌网>义乌新闻>绣湖评论>绣湖杂谈 正文

高温天博物馆的打卡长队,是另类形式主义吗

发布时间: 2019-08-07 09:47:52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王玉宝

  炎炎夏日,烈阳高悬。不过,多家省内媒体先后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上捕捉到这么一幕:广场前面的三个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一溜烟排出几十米的长队。一些场馆对此甚至推出了限流措施。有人惊呼:“博物馆‘打卡族’暑期重现了!”

  原来,暑期不少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要求到一些博物馆参观、“打卡”。再加上一些家长趁着假期带孩子们来一些知名博物馆“长长见识”,于是乎,就出现排队参观的一幕。在这一股博物馆热面前,也不乏争议的声音。有人说,“这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这个问题怎么看?

  很多时候,学校要求学生走进博物馆,是想引导学生走进第二课堂,通过另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应该讲,学校的出发点不坏,也符合教育规律。所以,如果参观者、学生乃至家长自身,在博物馆热衷,仅仅是走马观花,甚至为了“打卡”赶场子,而不注重学习的内涵,那么,这当中的形式主义恐怕也得算上我们自己的一份“功劳”。

  那么,这件事是不是又只能埋怨参观者自己,而与社会无关?恐怕也未必。

  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学生通过博物馆加深学习、激发兴趣,是比较普遍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国外教育系统是真真切切把它当成严肃的第二课堂来对待。在参观前,学生往往要预备相关知识;参观中,组成兴趣小组;参观后,进入深入讨论交流。

  在师资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为博物馆“研学”储备了丰富的师资力量。学生参观博物馆,要么是由学校专业老师带领,走进博物馆,一学就是好几个小时,藏品的前世今生、审美内涵、科研价值,咀嚼得细致而透彻;要么,博物馆自身就储备了许多教授级的志愿者,他们深藏功与名,却甘愿在此为参观学生作活色生香的讲解。

  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暑期博物馆热,我们在整体“生态”上恐怕还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学校往往并没有对学生作出深入、充分、有效的引导,学生往往也并不知道博物馆研学究竟意义何在,以及如何做好预备工作。

  特别是在暑期博物馆热当中,大多是家长带着孩子参观。而博物馆内讲解员实际上寥寥可数,一般满足不了学生深入研学的需求。实际参观中,不少家长更是没有耐心陪伴孩子,更遑论作出细致讲解。在这样的背景下,试问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有几何,学习兴趣有几何?这也就无怪乎一名小学生头也不抬地告诉记者:无聊死了!

  所以,博物馆研学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值得好好挖掘。但当前,中国多数城市、家庭、学校恐怕也确实没有为此做好系统性准备。

  一方面,政府、社会还需努力补上师资这方面的短板。目前多数博物馆的讲解员,且不说其本身科学、艺术素养如何,数量亦是捉襟见肘。在这方面,中国社会存有大量的退休教师、科普工作者乃至志愿者资源,如何把这方面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到需要他们的岗位上,需要我们作很多背后的努力。

  另一方面,对学校而言,还需加力对家长和学生作出有效引导。而对家长而言,博物馆参观也是一次陪伴孩子的一次机会。如果家长带着焦躁不安的心态参与,那么其本身就是在把孩子往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上引领。在博物馆研学条件还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希望家长能扮演更好的角色,起码多一些耐心。

编辑: 王时倩
网站简介   |   义乌宣传片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诚聘英才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自律管理承诺书 金华中国义乌网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057985516611 Copyright ©  www.zgyw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准文号:浙网信办[2015]12号   浙ICP备15020224号-1 中国义乌网  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1318号